原文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素問·生氣通天論》
譯文
感受了濕邪,頭部像被東西蒙裹一樣,濕熱長期未能消除,大、小經脈或者收縮,或者鬆弛變長,收縮變短就形成拘攣的病症,鬆弛變長就形成痿證。
闡釋
濕為長夏的主氣。《內經》雲:“陰受濕氣……傷於濕下先變之”、“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跗腫”等,都記述了濕邪致病的特點。
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裏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調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內經》雲:“因於濕,首如裹。”《內經》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
一般地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人麵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征。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濕痹症則往往反複發作。內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養生之道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長夏多濕”。在濕度高的夏季裏,陰雨連綿,氣候濕熱,人體最容易遭濕邪侵襲,罹患疾病。
那麼,健康養生該如何避免“濕邪”侵擾呢?
避免外濕傷身
盡量少在潮濕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濕機或在牆角放置幹燥劑,保持室內濕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後及時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濕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
注意勞逸結合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濕邪乘虛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適度的運動能增強體質,助消化,促進血液流通。
合理飲食
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助濕傷脾。必要時可服用健脾化濕藥物,如藿香正氣水、保和丸等。
食療防濕推薦
高梁:有健脾益腎,滲濕止痢的功效。
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
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
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
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田螺:有清熱利濕,通便解毒的功效。
養生典範
張良,河南人,如今已91歲高齡,為人幽默,特別喜歡中醫學。
張老非常注意夏季防濕。張老說:“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黴、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黴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為了防止“濕邪”侵擾,張老在夏季日常生活中,除經常食用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之類的清熱食物,還經常吃些薏苡仁、芡實、赤小豆。張老幽默地說:“為可被‘濕邪’這家夥害摻了,不但大魚大肉不能吃,海鮮燒烤也與我絕緣。我隻能是‘早飯有一碗粥、晚飯備一碗湯’。不過,我倒喜歡這樣,讓健康永遠相拌,讓‘濕邪’永遠遠離。”
此外,張老夏季防濕,還喜歡飲“防濕茶”。張老說:“‘防濕茶’,取材方便,自己在家裏就可以製作。”
“決明綠茶。材料:山楂15克,決明子10克,綠茶1包,冰糖適量,水3碗。做法:山楂、決明子(裝紗布袋內)加水煮開後慢火熬15分鍾,再加入綠茶1包續熬10分鍾,去渣,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山楂烏梅。材料:烏梅15顆,山楂30克,冰糖3大匙(可多可少),水10碗。做法:烏梅、山楂加水煮開,繼續熬半小時。加冰糖,放涼,過濾後置冰箱冷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