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經濟時代,不勞而獲不僅是不光榮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社會才給了他回報。
有一位偉人說,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很多人就由此斷定這個偉人的確偉大,因為他無私,隻講貢獻。其實,聖人無私,所以成其私。偉人心無雜念,一意修行,終至功力深厚;仍無雜念,傾力奉獻,最後成果卓著,他成了偉人!當然,榮譽有了,麵包有了,一切都有了。
社會總是在進步的,這進步的成果每個人都在享受,20年前大家都看不上電視,現在大家都看上了。但是區別也出來了,有的人看大彩電,有的人看小黑白,有的人住花園別墅,有的人卻不得不下崗。並不是誰想害誰,在商品自由交換的市場經濟裏,個人收入的水平雖然會隨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不同,有的人提得快,有的人提得慢,提得慢的就成了窮人。
窮人之所以是窮人,原因很多。也許一場大病,就導致了一個家庭在經濟上的一蹶不振,但這畢竟是少數;也許是自然環境的惡劣,使得一個人生下來就注定了和物質文明的距離,但這也是一種群體現象,不能解釋個體的差距。在同樣的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窮,有的人卻相對富一些呢?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也不是單眼皮和雙眼皮的問題,而是知識、性格和思想。性格和思想的成因比較複雜,也不是說變就變得了的,知識卻可以通過學習得到。
知識的作用不僅僅是充實人生,知識直接是實用的,可以提高生產力。有知識的人和沒知識的人,能做的事情不一樣,做出來的結果也不同,生產能力不同,創造的價值不同,得到的收益當然不同。
一個人生產能力越強,工資就應該越高,這合情合理。而個人生產能力的高低,首先取決於他人力資本的存量,諸如受教育程度、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等等。
盡避—個人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可能全部返還給他,返多少?怎樣返?這中間一折騰,難免會有漏洞,難免會有不公。但是不這樣又能怎樣呢?相比之下,以效率為標準的分配製度,讓多創造的人多收益,不勞而獲就困難了,巧取豪奪也不容易了,瓜分別人創造的財富也不正當了,公民都能從對教育和物力資本的投資上獲取不斷擴大的收入,社會也能因為他們的勞動而更好地發展。分配是個困難的事,能做到九全九美也不錯了。
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多勞”不是要讓你累死,而是要你產出更多的價值,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高的收入。
多勞多得最根本的標準是質而不是量。窮人最根本的投資是自身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