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窮人明白勞心者的價植(1 / 1)

十多年前,社會上流行著“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說法,謂之“腦體倒掛”。何謂“倒掛”?就是頭和腳顛倒了,置人於倒懸,這當然不正常!腦袋在上,天經地義。

其實,即使是在倒掛的年代,真正的書香門第,或者稍微有點見識的人家,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荒廢學業,他們還是寧肯讓孩子在作文裏寫上“我的理想是長大了去造原子彈”,而不願意看到他的理想僅僅是坐在街邊上賣茶葉蛋。憑著一種直覺,他們知道什麼是更高級的職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沒有想到20世紀末會來這麼一場浩浩蕩蕩的知識經濟。知識突然就值錢了,成了資本,那些一夜暴富的網絡英雄們,那些專利在手的科學家們,還有專門出點子的,舞文弄墨的,幫人打官司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場。收入高的人越來越多,行業雖然不同,卻都披著知識的外衣,連舞台上唱歌的,球場上打球的,沒有文憑都會被說成素質不高,從而使身價受到影響。受潮流影響,各色各樣的老板們也從錢堆裏探出個腦袋,呼吸幾口知識的空氣,不惜花大價錢去大學裏搞個學位,生怕被當成了草莽英雄。

他們怕得有理,“草莽”從來都是成不了正果的。幾千年前孔孟主張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智慧永遠高於體力,要想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取得支配地位,你就必須是個“勞心者”。

勞心者少流汗,卻並不意味著不辛苦,做一個勞心者是很多人的願望,卻不一定都能達到。這裏麵固然有天資方麵的原因,認識也是個問題,就像哪怕在“腦體倒掛”的年代,真正有見識的人也不會放棄學習一樣,對他們來說,讀書更多是一種精神活動,其次才是謀生手段。學習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性格中的天然成分,那種欲望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更多的鞭策。

有些人家中雖然豪華裝修,卻找不到一個書櫃,見不到一本書,甚至沒有一份報紙雜誌,閱讀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辛苦而生疏的事,也許在外力的強製下他會去學習,但壓力一旦消失,他又和書本生疏起來。

一個人需要學習,首先因為他從學習中得到力量和樂趣,一切從實用目的出發去學習的人,都不可能持續下去,因為他缺少原動力。

一邊牢騷滿腹地打著麻將,一邊卻嚴厲訓斥著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沒有得到100分,這樣的家庭是走不出真正的知識分子的,哪怕考出一個碩士博士,骨子裏也常常和知識沒有感情,一方麵靠知識吃飯,一方麵對知識嗤之以鼻。

當然,知識和財富並不能直接劃等號,知識分子裏也有很多百無一用的書呆子,但是比起沒有知識的人來說,書呆子的出路還是要好一些,普遍地說,高學曆者的收入比低學曆者多得多。

隻要你承認我們的時代是信息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你就會認同知識的經濟價值。教育是最大的投資,窮人往往既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又沒有受教育的熱情,結果成了知識缺乏的人群。這不僅直接影響到生計,而且更是斷絕了後路,斷絕了發展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