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天安門公車上書!菜市口六君蒙難(31)(3 / 3)

反廢立的各種力量對列強均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列強對“己亥建儲”保持沉默。立大阿哥後,日本駐英公使鬆井曾往晤英國外交大臣索爾茲伯理,索告以“未成事實以前,不便采取任何行動,至於將來采取任何行動,此刻不便透露。”鬆井不得要領,又去探訪英外交副大臣,得到更明確的答複:“至於立儲,英國不打算給清廷任何勸告,因為實權早已掌握在慈禧手裏,光緒是否在位,並沒有多大區別。英國隻關心其本身利益。如果影響中英關係和英國利益時才采取行動。”英國態度如斯,俄、法等國本來就傾向慈禧,更對建儲漠然處之。較之一年前,各國態度有了絕大變化,個中關鍵是外交以勢利為轉移,慈禧一年多的執政並未給列強在華利益帶來損害,各國也不願為此得罪清朝的當權者。各國對“己亥建儲”的態度是冷眼旁觀,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立大阿哥畢竟隻是一種過渡性的措施,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主張或是反對廢立的人對這種狀況都不滿意。前者想盡快實現新舊交替,後者想延緩乃至取消廢立,雙方都力圖打破僵局。庚子(1900)年,義和團在各地蜂起,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交錯並熾,廢帝與反廢帝兩大集團的鬥爭也趨於白熱化。

載漪等人,圖謀造成列強逼迫慈禧歸政光緒的假象,並利用義和團促激中外關係的全麵緊張,使慈禧同光緒及反廢立派的矛盾愈發加劇,從而迫使慈禧更快地做出廢舊帝立新帝的抉擇。這年6月16日,他們唆使軍機章京連文衝偽造了一個“請太後歸政,廢大阿哥”等為內容的“外交團照會”。慈禧見後,惱火異常,“未曾見慈顏如此之怒容……遂開戰端。”帝後之爭以“列強插手”的微妙方式再度凸出。21日,慈禧不顧光緒及主要由反廢立派構成的主和派的反對,向各國同時宣戰。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演化成為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因緣得勢,廢立派的勢力急劇膨脹。載漪等相繼取得管理總署和招募義和團等權力。慈禧又讓“載漪、奕?、徐桐主兵事,有請無不從,政在軍府,高下任心,奕?支吾其間,噤不敢言。”為了“攝使臣”,達到“使館朝夷,皇位夕易”的目的,載漪一夥不顧國際慣例派兵圍攻使館。6月25日,載漪、載瀾竟然率60多個團民闖入光緒臨時居住的寧壽宮,“詈上以二毛子”,“大有弑君之意”,載―“栗栗危懼”,四處躲藏,生命安全已經沒有保障。

在混亂局勢下,反廢立各派也紛紛行動起來。國內的帝黨殘餘與部分地方官員也在醞釀所謂的“迎鑾”行動。6月25日,東南數省督撫公開抗拒宣戰上諭,與列強實行“東南互保”,清朝中央與地方出現重大裂痕,給某些帝黨勢力以可乘之機。同日,原帝黨骨幹張謇、陳三立籌謀了“易西而南事。”當時風傳慈禧即將挾光緒逃往西安,恰適另一傾向於帝黨的官員鄭孝胥被委任主持湖北營務處並奉詔北上,所以他們打算把光緒迎接到南京。而這又必須得到地方疆臣的支持。在以後幾天裏,張謇風塵仆仆往返於滬寧間,與劉)一的親信施炳燮、沈渝慶,張之洞的親信趙鳳昌,盛宣懷的幕僚何嗣火昆等人密謀協商,企圖聯合東南大吏,以南京或上海為中心,合諸省為一聯邦,先推李鴻章率兵北上勤王,然後再“發大兵,令前所遣諸軍,聲明大罪,以討國賊(指載漪等)”,“堅請(光緒)複辟,而有歸重於真有複辟之權,務使帝黨複用,新政再行。”8月14日,聯軍陷北京,次日淩晨,慈禧挾光緒及大阿哥倉惶出逃,經太原往西安,帝黨設想的情況果然出現,陳三立又將“易西而南事”具體化為“退敵迎鑾”的方案。其中包括“退敵”(請求聯軍退出北京);“迎鑾”(擬將兩宮迎到漢口或南京,作為行都);“剿匪”(剿滅義和團);“議約”(同列強講和簽約);“罷斥端、剛”(罷免載漪、剛毅,改組中央政府)等項內容。劉坤一對這項計劃頗感興趣,派人赴武昌與張之洞密商,又示意於李鴻章,但由於國內外事態迅速變化,這項計劃未能實行。東南在“迎鑾南下”,北方則在“奉帝北上。”在慈禧駐蹕的太原行在,還秘密地策劃著一場大行動。王照的《方家園雜詠紀事》雲:“時岑春煊,原帝黨活躍分子。聯軍入侵時由甘肅藩司任上帶兵勤王,被任命為前路糧台督辦,掌握了行在兵權。”岑和幕僚張鳴歧的密謀是:以武力發動宮廷政變,勒太後歸政光緒,然後“奉帝北上”還京,“獨歸議和”。由於岑春煊的地位太低,中央大員和地方督撫未必肯響應,再三權衡後,岑不敢冒險。

上述謀劃大多僅限於醞釀,未及行動或行動未果。但也透露出一些新情況,廢立和反廢立兩派已有你死我活的態勢,雙方都不再囿於上書、建言、勸諫等和平方式,而不惜動用武力。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未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