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榮祿、奕?等朝中重臣均不甚同意慈禧的廢帝計劃,慈禧著手扶植另外的派別。她命令載漪在八旗中挑選精壯兵丁組成“虎神營”,控製了京城的旗兵。又對政府機構進行改組,罷軍機大臣廖壽恒,讓趙舒翹入值。沉默多年的老頑固派崇綺、徐桐等也開始活躍,徐桐的門生啟秀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總署大臣。極端保守又極富棱角的軍機大臣剛毅則被派往江浙、廣東等地,一麵搜刮錢財,一麵對這些反廢帝呼聲最強勁的省份進行實地觀察。到己亥年底,清廷內部已形成一個勢力強大的廢帝集團。主要代表人物有端郡王載漪及其兄弟貝勒載濂、輔國公載瀾,軍機大臣剛毅,大學士徐桐,承恩公崇綺,禮部尚書啟秀等人。
針對列強,慈禧采取軟硬兩手。11月21日,清廷通諭各省督撫,“時勢日艱,各國虎視眈眈,萬一強敵憑陵,脅我以萬不能允之事,非戰不能結局者,必須同心協力,殺敵致果,不可預存和心。”這裏講的“萬不能允之事”,即是指幹預慈禧聽政等事。有研究者注意到,該上諭是清廷庚子宣戰的先聲,反映出慈禧為權勢不惜一搏的決心。另一方麵,慈禧又施展各種拉攏手段,多次親自出麵接待外國公使夫人,聯絡感情。
針對康、梁黨人,戊戌後的康、梁以“奉正統”自居,先是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譽光緒,毀慈禧,不遺餘力。接著,康有為在加拿大域多利成立保皇會,正式揭起保光緒的旗子,使慈禧等格外惱火,懸賞10萬金,令各省緝拿。慈禧還強迫光緒就戊戌年重用康、梁再發自責詔,為廢帝做輿論準備。
己亥建儲
經過籌備,廢帝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己亥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慈禧授意下,徐桐、崇綺、啟秀三人草擬了廢光緒立溥雋的稿子,前來試探當時主持朝政的榮祿的態度。啟秀先來,以“伊霍之事諷勸”,“榮大驚”,趕緊打發走啟秀,閉門謝客,急召幕僚商議對策。旋即,徐桐、崇綺至,不得入。翌日一早,榮祿進宮請求獨對,詢問慈禧,“傳聞將有廢立?”慈禧不作正麵回答,反問榮祿,“事果不行乎?”榮祿依違其間:“太後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者?”卻又強調“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幹涉,此不可不慎也”。使慈禧“意稍回”,又問榮祿,“事且露,奈何”,榮祿深知慈禧廢帝之心久蓄,載漪、徐桐等人又氣焰甚囂,勢難挽回,隻好以退為進提出一項修正案,試圖以折衷方式保全光緒。要點是:
(1)改建儲為立阿哥。
“太後議廢帝立溥雋為嗣,患外人為梗,用榮祿言,必稱大阿哥。”阿哥不過皇子而已,皇儲則是帝位的繼承人,兩者有所不同。清朝慣例:“凡皇子未有爵號時皆稱阿哥,冠以行次或所生處,如圓明園阿哥之類。”
(2)改立即替換皇帝為“徐承大統”。
原來,慈禧等人的設想是,盡快廢黜光緒,逼迫他“自請歸藩,仿明英宗降為親王”,封為“混德公”,甚至打算在次年正月初一舉行“立新帝”典禮。而榮祿建議:立嗣與廢帝不同時舉行,先立阿哥,以後再考慮繼位。
(3)“為上嗣,兼祧穆宗。”
意思是首先繼嗣光緒,然後兼祧同治,旨在保持光緒的正統名位。這一條慈禧無法接受。原因很簡單,為同治立嗣,慈禧雖然要成為太皇太後,但同治皇後早已死了,慈禧幹政沒有障礙。若為光緒立嗣,則光緒帝、後均在世,他們將成為太上皇和皇太後,慈禧的垂簾聽政將遭到間隔。
但榮祿畢竟代表一派勢力。為防止中央分裂,督撫反對,列強幹涉,慈禧還是部分接受了榮祿的方案。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航船已停,各報俱止”,全國處於戒嚴狀態,清廷下詔,立“溥雋承繼穆宗毅皇帝之子。”既未給光緒立嗣,也沒有遽廢其帝位。大阿哥替代光緒至大高殿、奉選殿、壽皇殿恭代行禮,並規定以後大阿哥居宮中著在弘德殿讀書,居頤和園著在萬壽殿讀書,由崇綺授讀,徐桐川照料。所謂“己亥建儲”正式出台,標誌著戊戌以降慈禧的廢立謀動達到極點。
“己亥建儲”在各方麵引起不同反應。各省督撫,由於牽扯帝位,非臣下能夠隨便過問,加上事情已成定局,所以大多采取默認態度。其中也有偶發異調者,如江督劉坤一,建儲前夕,廢立派調虎離山,令他來京陛見,“解其南洋兵柄”,劉告以痔瘡發作,拒絕奉命。建儲後,劉又拜發“奏國事乞退疏”,以辭職抗爭,給廢立派難堪。李鴻章是另一個反對廢立的重要人物。陳夔龍的《夢蕉亭雜記》雲:己亥冬,當李鴻章聽說有廢立事後,“即大聲起曰:此何等事,詎可行之……此事若果舉行,危險萬狀,各國駐京使臣,首先抗議。各省疆臣,更有仗義聲討者,無端動天下之兵,為害曷可勝言。”清廷擔心其有異動,將他外調粵督,李鴻章又趁各國公使入賀的機會,將廢立消息透露,然後又讓榮祿、奕?轉告慈禧,“各國拒我矣!”立大阿哥後,李鴻章不發賀電,駐英公使羅豐祿詢問:“朝廷建儲,應奏賀否?”他回複“為毅皇立阿哥,並無太子之名,似不宜賀。”朝廷命令李鴻章掘康有為祖墳,李對此很不以為然,“激則生變,鏟平康有為本籍墳墓,似宜稍緩。”策動聯名上書反對建儲的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潛逃澳門,清廷飭李鴻章就近交涉引渡,李也一再推諉,不了了之。
如果說,在朝的官僚礙於身份對建儲隻能做出一種消極反抗的話。那麼,在野的士紳對這種有悖君道大義的“逆行”則予以公開反對。《申報》記述當時的情形是“群情洶洶,竟傳廢立之說,士大夫倡之於前,愚夫愚婦附之於後,萬眾嘩然,四海鼎沸,狡而黠者遂躍然思起,岌岌焉,幾有朝不保暮之憂。”立大阿哥後的第二天,由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各界1231位有影響的人士聯名致電清廷:“奏請聖上力疾臨禦,勿存退位之思。”該電不脛而走,一時在國內外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聯名上奏風潮。天津、杭州、武昌等地均有紳民上奏諫阻立儲,連偏僻的廣西也有386人聯名上書。海外華僑也參與其中,新加坡召開華人大會,通過電文:“皇太後決不可有非常之舉,倘有意外,則在新加坡之各華人均不願生。”舊金山、悉尼等46埠華僑向英、日、美三國發出“代救光緒”的呼籲。南洋各埠大家小戶所貼春聯多以光緒二字冠之句首,如“光增堂構,緒衍箕裘”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