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日,袁世凱向光緒帝“請訓”之後就回到了天津,當夜向榮祿泄露了光緒帝的“朱筆密諭”和維新派策動兵變的機密,出賣了光緒帝和維新派。榮祿如獲珍寶地乘專車直奔北京向慈禧太後密報內情。西太後早已布張羅網,頑固派在紫禁城內外密切注視著光緒帝和維新派的任何舉動,所以袁世凱的密告隻是為他們發動政變提供“口實”,無別的重要價值。此時,慈禧太後認為鎮壓維新運動已經“俟到了時候”,用不著等到“天津閱兵”就可以動手了,所以她匆匆從頤和園趕回皇宮,八月六日(9月21日)發出“訓政”旨令。這天清晨,光緒帝到中和殿閱奏文,一群侍衛太監和一隊“榮祿之兵”闖入殿內,聲稱“奉太後命”,押光緒帝到慈禧太後的便殿。光緒帝跪在西太後麵前,遭到一頓嚴厲的訓斥。
是日,太後禦便殿,召慶王、端王、軍機禦前大臣跪於案右;皇上跪於案左,竹杖於座前。疾聲厲色,訊問皇上曰:“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為,諸臣者皆我多年曆選,留以輔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聽信叛逆蠱惑,變亂典刑。何物康有為,能勝於我選用之人?康有為之法能勝於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憒,不肖乃爾!”
在訓斥中慈禧太後和盤托出了她反對新政的理由,就是為了維護腐朽的祖宗大法和保持她在清朝的太上皇地位。訓斥之後,就把光緒帝送至中南海的瀛台看管起來了。
慈禧太後一日間就完成了幽禁光緒帝的宮廷政變,當日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出上諭聲稱:
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皇太後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宏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之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節,著各衙門敬謹預備。
盜用光緒名義發諭旨和用“籲懇慈恩”的借口是慈禧太後控製最高權力的一貫手法,從八月六日起,她由幕後跳到幕前,牢牢地掌握著清朝的統治大權。這一事件發生在光緒二十四年,幹支為戊戌年,故史稱“戊戌政變”。從四月二十三日《明定國是》詔的頒布到八月初六日“戊戌政變”為時103天,這就是“百日維新”的由來。
瀛台風雨
慈禧回宮發動政變後,立即指派了20名親信太監,護送光緒帝往瀛台幽禁。
原來這瀛台,乃是清代皇宮西苑南海中的一片樓台。因它四麵環水,有如蓬瀛,所以名叫瀛台;為明、清兩代帝王後妃遊宴之所。慈禧見它位於海水中央,隻有一麵吊橋與陸地相通,防衛方便,便把光緒帝幽禁在這裏。
這瀛台也有不少宮殿,穿過一座木吊橋,爬上數十級平階,進入仁曜門,門南即為翔鸞閣,東西共九間,左右遷樓回抱,又各十九間。閣上向南的窗檻上,嵌有大理石兩方,圓如明月,碩大光明,傳為稀世之寶。閣後東有祥輝樓,西有瑞曜樓,都是空著的,並未住人。正中為涵元殿也就是瀛台正殿了。殿前左右各有一井,也有井亭遮護。殿後有一些花木,與波光水影相掩映,雖然景象佳麗,隻是隔離宮廷,因此淒涼得很。從現在起,光緒就將在這裏度過一種長期監禁、有如囚徒般的苦悶生涯,以了卻他那痛苦的餘生。
盡管光緒隻是一個囚困瀛台有名無實的皇帝,不過,這種“名”與“實”不相符的情況仍潛伏著危機。載―保有的皇帝名義仍在被某些政治勢力所利用,並可能成為帝黨東山再起的契因。於是,廢帝與反廢帝的鬥爭便成為戊戌政變宮廷鬥爭的焦點。
政變後不久,禦史張仲4、黃桂均率先呈遞密疏:“皇上得罪祖宗,當廢。”1898年9月25日,清廷正式下詔:“朕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切實保薦候旨,其現在外省者即囑馳送京,勿稍延誤。”該詔意在:一方麵為慈禧複出尋找借口;另一方麵為廢黜光緒預做鋪墊。它以“朝廷聖旨”的形式出現,所關非同小可。從10月18日開始,清廷又逐日公布光緒脈案,渲染病情。誰將是光緒替代者的問題也被提出,引起外間的各種揣測。9月24日,有西文報紙認為“以合法繼承人來說,似乎應該是最近逝世的那位恭親王的兒子”來“繼承大統”。25日,即將離滬出逃的康有為告訴英國外交官班瑞(Baurne)“一位小孩子將要繼皇上登基”,候選人之一是“恭王的孫子”(溥偉)。10月12日,《泰晤士報》駐北京高級記者莫裏循聲稱“光緒皇帝已被謀殺或將被謀殺,選定的繼承人是端王年方10歲的孫子”(按:應為兒子,指溥儀)。顯然,慈禧廢黜光緒的圖謀已不再是什麼秘密。一場替換皇帝的大風波即將來臨,但這卻遭到各種力量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