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天安門公車上書!菜市口六君蒙難(24)(3 / 3)

由上可見,在甲午戰爭及其失敗以後的兩三年間,劉光第已經突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樊籬,具有了維新傾向,他的思想開始打上了資本主義維新改革的一些印記。

在百日維新期間,具有維新傾向的劉光第,做了兩件大事,對維新事業做出了貢獻。

一、撰寫《論〈校?廬抗議〉》。《校?廬抗議》乃是30多年前具有改良思想的馮桂芬所日,光緒根據孫家鼐的奏請,命令將《校?廬抗議》印發各衙門悉心核看,簽注意見,以備采擇。劉光第應命作了《論〈校?廬抗議〉》,逐條簽注按語,表明了自己的政見。著,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的改革問題。它是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以前最早的一部帶有改良色彩的政見書,對後來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產生了較大影響。1898年7月24在《論〈校?廬抗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經濟、文教部分。劉光第主張反對列強侵略,保護和發展本國民族工商業,“今日上策,是待我兵力足時,與外洋換約,加其進口之稅。則我內地關厘,直可裁撤。”主張在未裁撤之前,應對關厘加以整頓,“切實省並,以恤商情。”同時宜設商務專官,“精研一切紡紗、織布、樹茶(桑)、製茶諸務,而農工礦學,亦得分門講求。”要鼓勵民間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宜勸商人等,集股為輪船公司,駕駛輪船,與民船並行。成本大者,並可駕海輪出洋載貨,及兵輪以護華商,其利尤遠。”要加緊學習西方,“取其長而製其害。”在文教科技方麵,他主張“兼通中西法”,“參中西,究利弊。”如果說劉光第在1896年時在政治上由於已有民權意識而與西方資本主義接軌的話,那麼現在他在經濟和文教科技領域的主張也同西方資本主義接軌了。劉光第愛國維新思想的不斷發展變化,為他入值軍機處,參與新政,準備了思想條件。

二、參與新政。

1898年8月28日,湖南巡撫陳寶箴向光緒推薦了劉光第和楊銳等十多位具有維新傾向的人才。9月4日,劉光第被光緒帝召見。劉“力陳時弊艱危與中外積弊,非力矯冗濫,無以圖治。”9月5日,光緒帝授給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等以四品卿銜擔任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此時四人皆處於靠近皇帝的地位,“凡有章奏,皆經四人閱覽。凡有上諭,皆四人擬稿,軍機大臣側目而視。”但是,這時劉光第的心境又是矛盾的。他在給胞弟劉光竺的信中寫道:“現在皇上奮發有為,改圖百度,裁官汰冗,節費練兵,改科舉之文,弛八旗之禁,下詔求言,令州縣市民均得上書言事,決去壅蔽,民氣大振。”但另一方麵,他又憂心忡忡,且對新舊鬥爭的實質缺乏認識:“新舊兩黨,互爭朝局,兄實寒。吾同楊銳、譚嗣同、林旭共四人,不過分看條陳時務之章奏耳。因有‘參與新政’四字,遂為嫉妒者詬病,勢如水火,將來恐成黨禍。”雖感前途堪憂,但也盡力而為。9月11日,湖南守舊派曾廉上書請殺康、梁,劉光第毅然站在新黨一邊,力保康、梁。當時他和譚嗣同在一班。他在譚嗣同的奏折上莊重地署上“臣光第亦請先坐罪”等八個大字。劉光第以死相救康、梁的行為,使譚嗣同大為佩服。

林旭(1875-1898),字暾穀,福建侯官人。家貧,苦讀群書。同縣道員沈瑜慶“異其博贍以女相配。”1893年中舉。其詩文“波瀾老成,瑰奧深濃,流行京師,名動一時”,但會試不中,隻得以舉人身份捐款得任內閣候補中書。1895年5月25日,林旭參加18省乙未科會試舉人1300餘人聯名的上書,要求抗戰和變法圖強。1897年,林旭在張元濟所辦通藝學堂,讀西書。1898年1月,林旭創閩學會。8月被薦為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百日維新失敗,從容就義,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晚翠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