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當前大國關係的良好發展勢頭,最重要的是中俄兩國要把維護和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作為各自外交的一個重點和中心點在當今的世界上,遏製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反對單極世界,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維護世界的和平、安定,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自然要靠世界各國,包括第三世界國家的努力,而最為重要的是中俄兩國要把維護和發展業已確立起來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作為各自外交的一個重點和中心點。
因為中俄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這兩國在針對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上協調行動,就是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行徑最有力的抵製和阻遏。
中俄兩國都把維護和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作為本國外交的基軸和可能性在於:中俄兩國都不能容許美國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搞單極世界。
中俄的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雙方在總結了幾十年來兩國關係的曲折發展的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合乎雙方國家利益的正確選擇。中俄兩國半個世紀以來,有過結成“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同盟關係,也有過緊張對峙、對抗,動刀動槍的關係。曆史的經驗使中俄兩國的外交思維都有了真正的重大變化,都認識到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妨礙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都鄭重表示(體現於幾個聯合聲明中,並經過實踐的考驗)尊重各國人民自主地選擇自己國家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從而消除了曾經妨礙兩國建立正常關係的最重要因素。現在雙方都麵臨改革和發展的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中國需要有和平安寧的周邊環境,俄國需要在自己的周圍建立“睦鄰地帶”。雙方經濟上又確有很大的互補性。因此,中俄目前形成的這種關係有著較為紮實、牢靠的基礎。
建立中俄友好睦鄰關係也是中俄國內主要政治勢力的共識。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副主席瓦·利哈喬夫和國家杜馬副主席弗·雷日科夫強調,中俄之間“現在不存在任何政治問題”了。
中俄現在確立起來的戰略夥伴關係又是中俄關係在當前國際格局之下的比較合理、適宜的定位。最重要的根據是,中俄建立這種關係有利於各自同其他大國建立良好的雙邊關係,如建立良好的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俄美關係、俄日關係。這兩年來的大國關係調整就是說明。
從中國的周邊關係來看,維護和發展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十分重要的。中美關係、中日關係這兩年來有了良好的轉機,但不算穩定,要充分估計到反複的可能。中國在東邊、南邊還存在一些麻煩,而且在短期內也不可能解決。
從俄羅斯的國際環境看,最大的問題當然是俄美關係。美國對俄羅斯就是希望俄弱而不亂,擔心俄的重新崛起,因此對俄的政策主要是弱化和遏製。它也支持俄的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改革,那是為使俄融人西方社會。美對俄的重要戰略就是要俄退出其“傳統勢力範圍”。近兩年來,俄美關係中摩擦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北約東擴已初見成效,對中亞的滲透和插足也已井始,對波羅的海三國,對烏克蘭等國又將采取何種政策呢?因而,俄美之間固然也有妥協、協作,但摩擦和小衝突將不斷發生,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俄羅斯麵臨的將是美國的壓力,以及美國和西方對前蘇地區國家的拉力而引起的這些國家對俄羅斯的離心力。俄羅斯清醒的政治家,應該不會把中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看成是權宜之計。
在十年八年之內,俄國還不可能重新崛起,中國也仍然屬於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實力最為強大的超級大國,這種基本情況使得中俄兩國隻有維護目前這種政治關係,才能成為多極世界中獨立的、有分量的一極。以上所述說明中俄兩國均須把維護和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作為各自的對外政策的一個重點和中心點。
另一方麵,中俄這種關係仍然是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的。它不是中俄結盟,反對美國;而是中俄協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單極世界。這種關係不僅不是以疏遠和損傷各自同第三國的關係為前提,而且是以繼續改善和發展中俄各自同美日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作為主要目標之一。它追求的是良性互動,而非惡性循環。客觀的國際環境也規定了中俄關係必須限製在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的範圍內。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俄各自均需同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建立友好合作的平等夥伴關係。特別是在經貿、科技方麵,俄美關係、俄日關係、俄德關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甚至比中俄關係更為重要。這是中俄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最重要的製約因素。
布熱津斯基先生曾言,中俄在限製美國的優勢上有共同利益,“但是兩國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分歧、相互不信任和曆史條件造成的反感”,“如果結成聯盟,北京將占主導地位,俄國會退居為中國的衛星國”,“中國使俄國黯然失色。從這種意義上說,這種關係對俄國是一種危險。”布熱津斯基先生本來對中俄兩國了解是頗深的,也頗有預見性。他認為中俄不可能結盟的判斷是對的;但認為如果結盟俄國將怎麼樣怎麼樣……則是極不準確的。如此褒華貶俄,使人疑是理論家的政治策略。
在一段時間內,中俄之間的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是不可能平衡的,政治關係高於經濟關係是不可避免的中俄兩國維護和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必須消除妨礙中俄關係的消極因素。這些消極因素使中俄關係存在某種脆弱性。如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的不平衡,中央與地方的不平衡。還有一種不平衡,姑且稱之為“硬件”優於“軟件”。前者指公報、聲明、協定等,後者指輿論、思想認識、文化傳統、國民心態等。這些不平衡必須高度重視’逐步解決。這裏隻說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二者的關係問題。對於這二者的不平衡,中俄兩國領導人已有共識,並擬定和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兩國的經貿交流合作。這是完全必要的。畢竟經濟關係是兩國關係的重要基礎,長期不解決會損害雙方的政治關係。但另一方麵也要看到,中俄經濟關係同政治關係的不平衡是兩國國情造成的,也是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造成的。在一段時間裏,這種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實現各自的外交戰略所需要的。不能絕對地、機械地理解政治關係與經濟關係必須相適應。在今天的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並非都把經濟關係放在首位,美日之間不是還在強化和更新雙方的軍事同盟關係嗎?中俄這幾年在發展雙邊關係中最重大的成果還是在廣義的政治領域裏,而對這種政治關係的意義給予充分的評價,也有利於促進經貿關係的改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