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俄羅斯的改革與中俄、日俄關係(2 / 3)

二、中俄關係的發展與俄羅斯的改革先簡要地回顧一下人所共知的曆史。從新中國成立到蘇聯解體,中蘇關係經曆了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49年到50年代中期,中蘇兩國是結盟(軍事同盟)關係,是一種友好合作的關係。

第二個階段從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末,中蘇關係發生了從友好合作到嚴重惡化的演變,甚至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問題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他們對中國搞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

第三個階段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蘇聯不僅布重兵中蘇邊界,而且派兵進駐蒙古,而且於70年代末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後又出兵阿富汗,這就從北、南、西三麵對中國形成了軍事包圍之勢,把中蘇矛盾推向髙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力圖通過談判來消除蘇聯對中國安全的威脅,緩和中蘇關係,但邊界問題談判9年,未有進展,中蘇關係一直處於不正常狀態。

第四個階段從80年代初到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1991年蘇聯解體。中蘇關係通過談判、磋商,到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兩國宣布實現關係正常化。鄧小平說“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中蘇關係進入新的階段。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中蘇關係的三大障礙被排除了。在這方麵,戈爾巴喬夫的作用應予肯定。

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到1991年蘇聯解體,蘇中關係是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其間40年左右就有30年處於不正常狀態,甚至是“同室操戈”。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按理說,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且不說應該實行“國際主義”’“和平共處”總應該做得到的吧?以前我們沒有經驗,把一切理想化了。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兄弟國家”,還有什麼不能商量呢?其實不然,一個國家並不因其宣布是社會主義就一下子同民族利己主義、沙文主義一刀兩斷。老沙皇的霸權主義、擴張主義在俄羅斯社會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種霸權主義、擴張主義在“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的華麗的旗號下又增加了人們識別善惡的困難。另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不會因為都是“社會主義”而不存在國家利益的矛盾和爭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之所以出現衝突乃至對抗,還因長期以來對他們之間的關係應遵循什麼原則沒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隻有經過幾十年的外交實踐,人們才明白其關係準則同樣必須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了戈爾巴喬夫執政,中蘇關係之所以正常化,一方麵是蘇聯國內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到這時候,社會主義國家普遍認識到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離不開以五項原則為處理關係的準則。

下麵著重談一下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這個時期的中俄關係已不是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而是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社會製度也不同(盡管俄羅斯尚處於向另一種製度的過渡之中)的國家關係。

總的說,這兩年多來的中俄關係發展是順利的,是一種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關係。沒有出現大的困難和挫折,更未發生對抗。

第一,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希望中國承認其獨立。中國政府於1991年12月27日即宣布承認其獨立,承認其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雙方很快同意以1989年5月和1991年5月中蘇兩個公報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為中俄關係的指導原則,在五項原則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

第二,俄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1992年葉利欽簽發了《俄羅斯與台灣關係法》,規定俄台之間隻能存在非官方關係,不與台灣發生正式的政治關係,隻與台灣發生民間的經濟文化關係。1992年12月,葉利欽訪華時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再次強調“俄羅斯不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來往”。

第三,中俄兩國解決曆史遺留問題有新的進展。1992年3月,雙方交換了中俄東段邊界協定批準書,進人勘界和樹界標的階段,兩國邊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俄軍已撤出蒙古和越南金蘭灣。

第四,兩國高層領導人頻繁互訪。1992年12月至1994年8月,俄有55個副部長級以上代表團訪華,中國有25個代表團訪俄。最主要的是葉利欽、江澤民互訪,兩國外長和國防部長互訪,李鵬總理、喬石委員長則將於明年訪俄,作為對切爾諾梅爾金總理、雷布金議長訪華的回訪。特別值得提出的是1994年9月初江澤民主席訪俄取得的豐碩成果。此次訪問,雙方就構築兩國麵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型夥伴關係達成了共識。中國外長錢其琢在莫斯科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這種新型夥伴關係既不是對抗,也不是結盟,而是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係。這種關係符合世界潮流,不針對第三國,不會受兩國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是可以世代相傳的。”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兩國的經濟、科技合作開創了新的局麵。

1992年12月以來,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兩國簽署了60個國家和部門間的條約和協定。1992年兩國貿易總額達到58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69%,而這一年俄對外貿易總額減少20%左右;1993年中俄貿易總額增加到76億美元,中國成為俄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達到了中蘇友好時期都沒有達到的水平。

為什麼中俄關係能順利地正常地發展?這有雙方的原因。從俄羅斯方麵來講:第一,發展中俄友好關係,符合執行東西方平衡外交的需要。俄在放棄“歐洲中心主義”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之後,開始實行在東西方保持平衡的政策,而俄認為,“東方”的重點是中國和印度。第二,發展俄中友好關係,符合俄在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地帶”戰略的需要。俄認為,“由於我國國內改革的命運以及俄羅斯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都直接取決於近鄰關係的性質”,“因此就產生了在俄羅斯周圍建立‘睦鄰’地帶的戰略目標”。俄的近鄰,自然包括與俄擁有4300公裏共同邊界的中國。第三,俄要進人亞太地區,在這個地區發揮作用,也隻有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如俄要南下東南亞、香港等地區,僅從地理位置說,也須通過中國。第四,發展俄中友好關係符合俄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對外開放’加人國際經濟合作體係的需要,因為俄中兩國發展互補互利的經濟合作,從地理位置、兩國資源狀況、產品結構等方麵看,客觀基礎都是較好的。正因此,俄認為“發展俄中關係在俄羅斯對外關係中占有優先地位。”

從中國方麵來講,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極需一個和平安寧的周邊環境,俄是中國最大、軍事上最強的鄰國,為國家安全利益計,當然很願意同俄建立友好睦鄰關係;在國際事務中,中俄同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為發揮其在國際上的作用,也需要同俄發展廣泛合作的關係;在科技文化、經濟貿易方麵,中國也很需要發展同俄的友好睦鄰關係。

兩年多來中俄關係能順利發展,除上述基本原因外,還由於雙方在外交政策的實踐中,都盡力避免因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差異而影響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都強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兩國關係的基礎,都願意尊重對方國家人民選擇國內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

那麼,中俄關係發展前景如何呢?我有三點看法:

第一,中俄關係會繼續正常、穩定地發展,中俄全麵發展合作的前景是廣闊的。除了上述基礎的原因之外,我個人認為,還應該看到,從俄的國際環境看,外交上主要的對手還是西方,麻煩主要還是在同西方的關係上。中國能夠平等待俄,中國不可能威脅俄羅斯利益,不可能挑起爭端。在近現代史上,中俄關係不正常、甚至軍事衝突,無不是由於俄的沙文主義、霸權主義、擴張主義引起的。現在俄國內雖然有一股沙文主義思潮,但從總體上說,俄短期內不可能再去搞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我們相信俄羅斯人民的大多數是主張俄中兩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之所以能夠繼續穩定發展,還在於兩國的科技、經貿合作潛力還不小,目前實現的合作與兩個大國的地位和實際情況還不甚相稱。如俄在中國貿易夥伴中隻排在第7位(1993年),1994年1一7月份中俄雙邊貿易額還不及中韓雙邊貿易額的一半。由於俄對親西方的外交方針作了調整,使俄與西方、特別是俄美關係又出現新的矛盾。在一些國際政治問題上,中俄存在政治合作的可能性。當然必須強調指出,中俄發展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關係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不是相反。

第二,中俄關係的發展有其限度,這個“度”就是不對抗,不結盟。有些領域的合作也有客觀的局限性和困難。比如,雙方發展經濟,引進資金、技術,各自的主要對象都是西方,而互將對方置之補充地位。再如,兩國都缺乏硬通貨,雙方都力求保持中俄貿易進出口平衡,貿易額的擴大因而受到限製。1994年1一7月,中俄貿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7%,隻有26.4億美元,相當於同期中日貿易額的1/9.這雖然是暫時的現象,但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第三,中俄關係還可能產生新的矛盾:如大量中國人湧人俄羅斯,並帶去了許多偽劣商品,引起俄人的不快、不安和不滿。又如兩國均處於改革時期,在處理國家的係(如經貿問題)上,也會由於製度、政策、規章的不健全不完備而引起矛盾。再如,兩國改革方針、思路不同,效果不同,走向不同,如有一方不謹慎,或重新把意識形態、社會製度置於處理國家關係的首位,都可能誘發新的矛盾或爭端。還有一個台灣問題。台灣急於尋找新的“國際空間”,四處開展活動,又有90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對於俄羅斯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俄能否認真遵守葉簽發的俄台關係法,還有待繼續觀察。如俄台關係超出非官方的界限,則會損害俄中關係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