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列寧對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2 / 3)

過渡到新經濟政策之後,特別是到了1921年秋,當列寧找到了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心環節是商業之後,便對作為過渡途徑的戰時共產主義道路持否定態度了。列寧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善於向實踐請教,當他發現原先的直接過渡的道路行不通的時候,就選擇另一條道路來達到目的地。而這樣的道路,終於在國內戰爭結束之後被列寧發現了。

1921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十大上作了關於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製的報告,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的決議中,“新經濟政策”這個術語正式載人史冊。新經濟政策的製定表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迂回過渡的道路開辟出來了。

實行新經濟政策,走迂回過渡的道路,其基本的依據是小生產占優勢這個俄國最基本的國情。列寧認為,在這樣的國家裏,向社會主義過渡,無產階級的總政策、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工人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一定的關係”。從經濟上看,就必須使社會主義經濟和農民經濟結合起來,建立工農之間經濟上的聯盟。為此,就必然要使蘇維埃政權的農村政策,“不但要從保證國家方麵著眼,而且要從保證小農經濟方麵著眼,”小農經濟的發展要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服務,另一方麵,國家允許私人積累,以刺激、鼓勵小生產者的經營興趣,推動生產的發展。這就是列寧提出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製的基本想法。

但是,新經濟政策的開始實行,並不是探索工作的完結。從1921年春到列寧逝世,列寧對新道路的探索過程大體又可劃分為四個階段。1921年春開始了第一個階段。這時列寧認識到工農經濟聯盟的重要意義和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必要性。糧食稅、租讓製、租借製等就是這個時候提出來的。然而,這時列寧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商業、市場問題的重要性,還不打算一下子退到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還是設想通過商品交換來建立工農業之間的結合點。列寧這時認為可以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這種經濟關係把商品交換的形式確定下來。就是說,由國營企業和各種國家資本主義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通過合作社等交換機構,有組織地同農民進行商品交換,反對無政府主義的商品交換。可見這時的商品交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產品交換,還不是商品自由買賣,不是現金交易。列寧在1921年5月還是認為社會主義工廠的產品,已不是政治經濟學上的商品,決不單純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成其為商品可見,這時商業問題還沒有作為緊迫的問題提出來。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此之前,包括列寧在內的俄國的以及全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者一直認為,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商品和貨幣關係開始逐漸消亡和消滅,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商品生產。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雖經一定時間的醞釀,但畢竟是相當急速的。這一轉變,一方麵是總結以往實踐經驗,在理論上有了新的突破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1921年春政治、經濟危機逼迫黨作出選擇的結果。這樣,無論是對舊道路的理論批判,還是對新道路的理論認識,都要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實際情形正是這樣。在國家提供的工業品的數量和品種有限的情況下,農民把商品交換變成了商品買賣,商業問題更尖銳地提出來了。列寧敏銳地察覺到,還必須再退卻。

1921年秋天,列寧提出了要退夠的問題,對新道路的認識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列寧講“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所作的退卻是不夠的,必須再退卻,再向後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即用“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商品交換。列寧明確指出:“商業正是我們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我們居於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否則我們就……建不成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關係的基礎”。這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全新的結論。這個結論一經作出,便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不能不說,這是列寧在探索俄國社會主義道路中的最重大的突破和最偉大的理論貢獻之一。在這個階段,國營企業也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則,實行經濟核算製,並可直接參與市場貿易,地區的限製被取消了,私人商業資本得到許可了。至此,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關鍵之點——這一“點”就是市場、商業一最終找到了,直接過渡才從理論上、實踐上被徹底糾正了。

人們常常感到奇怪:為什麼列寧在1921年春更多地強調新經濟政策與1918年春經濟政策的聯係,在1921年秋後又更多地強調兩者之間的區別呢?問題的症結就在這裏!1921年春,商業問題還沒有尖銳地提出來,因此,新經濟政策與1918年春的經濟政策的區別還不明顯,或者說,還看不出有什麼根本的區別;1921年秋後,列寧已清楚地看到商業是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心環節”。這時,也隻有這時,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才被鮮明地揭示出來。我們可以說,隻是在找到了商業這個工農業關係的“結合點”之後,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才最終被發現了。所以,列寧在把商業問題提出來之後不久,即在1922年春黨的十一大上宣布:退卻已經夠了,應當停止退卻了。列寧對新道路的認識進人了第三個階段。

停止退卻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說要停止實行新經濟政策?不是的!列寧說得很明白,新經濟政策仍然是當前“主要的、迫切的、全麵的口號。”停止退卻僅僅是說不要再作新的讓步,不再後退了,今後就是按照這條路子走下去了。黨的十一大決議十分明確地寫道代表大會確認:黨所認為的必須向私人資本主義所作的讓步應以過去一年內實行和規定的所有措施為限。因而,代表大會認為退卻已經結束,當前的任務是重新配置黨的力量,以保證切實貫徹黨的政策。”

列寧是把停止退卻與重新配置力量聯係在一起的。列寧講:“現在我們做了決議,指出退卻已經結束。這就是說,現在要按新方式來提出我們政策的全部任務了。”按新經濟政策所確定的方式來提出和解決俄國麵臨的全部任務,這就是重新配置力量的主要含義,也是列寧對新道路認識發展到第三階段的主要內容。從經濟上講,就是要把重點從退卻到哪裏的問題轉到在已經退卻的陣地上部署力量的問題。列寧把學會管理,學會經商,正確地挑選和分配人才提到首位,認為這是重新配置力量的關鍵。列寧講目前政治局勢的整個關鍵和本質的東西,就是說把重心移到挑選人才、檢査實際執行情況上去。”

曆史遲早要提供它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經過五年多的實踐,到1922年底、1923年初,列寧終於對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了。這集中地體現在他的最後一批被稱之為“政治遺囑”的文章裏。至此,列寧的認識、理論,進人了第四個階段,即比較全麵地、係統地總結、概括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問題。這時,列寧明確地宣布說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語。這句話,包含著對過去實踐中成功與挫折的清醒估計’也包含著對未來的深沉的思索;既包含著對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途徑的看法的改變,也包含著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看法的某些改變。第一,在歐洲無產階級革命不能很快取得勝利的條件下,由於無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權力,由於國家支配著一切大生產資料,由於有了牢固的工農聯盟,俄國能夠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第二,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小生產占優勢的條件下,不可能一下子進入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一下子實現單一的全民所有製。因此,合作企業作為“集體企業”,由於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產資料是屬於國家的,它與社會主義企業沒有什麼區別,“單是合作社的發展就等於(……)社會主義發展,”有了完全合作化的條件,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第三,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和方法,不是通過直接的產品交換製來取消市場、商品貨幣交換,而必須允許市場、商品貨幣存在,把它作為過渡的中心環節和關鍵問題來抓,以便把商業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而且,“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製度就是社會主義製度。”第四,與上述看法相聯係,對過渡時期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任務的看法改變了。從前,“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鬥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麵但是,現在光靠這些鬥爭方式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必須轉變工作中心,“轉到和平組織‘文化’工作上麵去”。

那麼,列寧概括的俄國式的走向社會主義的途徑的要點是什麼呢?

第一,俄國走向社會主義,必須把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結合起來,並通過合作社把農民引導上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俄國走向社會主義,必須實行商品生產和貨幣交換,允許國家調節下的私人貿易的存在,擴大商品流轉和城鄉的經濟交流,為此,必須全力抓住商業這個“基本環節”。

第三,俄國走向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必須實行商業原則,並適時地進行改革,以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四,俄國走向社會主義,在一定時期內應當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當然,利用不是不要鑒別、批判,吸收也不是良莠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