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要革除蘇聯模式的弊端。但這個改革並不是對體製的修修補補,而是體製的革命性變革,是模式的轉換。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從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關係來說,在一定意義上,改革就是在繼承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原則和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糾正被實踐證明是不正確的理論觀點及其指導下的影響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製、道路和方法,糾正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在這個“糾正”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即形成新的社會主義模式。
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曆史性飛躍。
二
這種模式的曆史性轉變具體表現為:
——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而且常常是以鞏固權力為工作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在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的兩種不同思路,也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貧窮是不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不同回答,是對是脫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基礎、通過·抓階級鬥爭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還是把生產力的發展當成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這樣一些社會主義觀中的重大問題的不同回答。
——從單一公有製,甚至把微乎其微的農民家庭副業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加以割除,到主張和實行包括個體和私營經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製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在基本經濟製度和經濟結構上的重大差別。它構成了兩種不同社會主義模式的兩種有差別的經濟基礎。
——從以指令性計劃經濟為主要特征、以行政手段為主來運轉經濟的管理體製轉向市場經濟的管理體製。這是區別兩種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中心之點。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是對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曆史性突破,它同時也打開了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新局麵。這個轉變今天尚未完成。
——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到主張並實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承認差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促進發展,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分配上的不同觀點和製度也是兩種不同模式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中的一個影響全局的問題。從平均主義到承認差別、允許先富的政策轉變也是吸收曆史教訓的結果。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自然,在這個關於社會發展、人民福祉和社會主義社會性質的問題上,如何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仍然是個問題。現在公平被置於“兼顧”的地位。二者的最佳結合點在哪裏?是一個有待實踐進一步做出回答的問題。
——從基本上是封閉和半封閉經濟,甚至是閉關鎖國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同世界經濟接軌。這個轉變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常說過去社會主義理論中存在某些空想成分,其實最突出的“空想成分”就在於想在與世隔絕的條件下,在孤立的島國上建成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這個轉變從經濟體係上突破,接著不可避免發生全方位影響,包括思想文化。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從凡是西方的就是“姓資”的、凡是“姓資”的就是腐朽落後的這種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真心實意地主張並吸取國外、包括西方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然而什麼是“西方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還有待進一步認識。
——從權力過分集中、民主嚴重不足、法製極不健全,轉到提出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的民主法製國家。我們在這一方麵已取得巨大的進展,造成了在改革開放以前難以想象的政治環境和政治局麵,但政治體製如何同經濟模式的轉換相適應,如何建立一個有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有現代的政治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權力製衡體係,仍然麵臨艱難而巨大的改革和建設任務。
三
從體製和運行機製、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和方法看,兩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各個方麵都是很不相同的,用哲學的語言,甚至可以說是“對立”的。但必須看到,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理論是一脈相承的。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這裏說的“一個主義”是指它們都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重大問題;它們是不同的社會模式,但都屬於社會主義的。
從世界觀來說,他們都堅持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靈魂和精髓,一切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強調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在全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正是在同黨內和國際共運中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鬥爭中取得的。毛澤東的晚年錯誤,正是因為離開了他自己製定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法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鄧小平撥亂反正、糾正毛澤東的晚年錯誤,正是從批判“兩個凡是”、批判盛行一時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即恢複毛澤東曾長期倡導的思想路線開始的,也可以說是繼續了毛澤東開始的、又由他中斷了長達20年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
從價值觀上來說,毛澤東、鄧小平都把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社會公正和社會公平作為自己的社會價值取向,把消滅剝削、共同富裕作為追求的目標。隻是他們在對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以階級鬥爭為綱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公平還是把效率放在優先地位的區別。
從製度和體製的方麵看,他們都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基本製度。毛澤東領導創建了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鄧小平則始終不渝地致力於堅持和完善這些基本製度,一再旗幟鮮明地批評在中國_多黨競選、三權分立、兩院製的自由化言論。毛澤東領導在中國實行了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公有製,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政策,鄧小平把這種製度作為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堅持。在這方麵,兩種模式的不同點在於是把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當成“惟一”還是“為主”,是一元還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