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主黨派在“文革”後有了很大發展,1979年共6萬多成員,現在達到30多萬,作用也得到更好的發揮,1957年以後到“文革”結束前,沒有民主黨派成員擔任正副部長、正副省長,現在開始有了,並逐步在增加(他們不是代表民主黨派掌權)。政治協商也開始製度化。
1990年初,黨中央發布一個重要文件,確定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係為:是領導黨與被領導黨、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係,又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關係,民主黨派是友黨,而不是反對黨,是參政黨,而不是在野黨。這種關係的確定對穩定中國目前的政治格局有重大作用。
四、中國政治學的發展
這裏隻能簡單提一提情況。建國前,政治學在中國有過一段時間的發展。1848年中國有了第一本政治學教材,是一位德國教授在曰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講義,由日文翻譯成中文。1903年,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最早開設了政治學課程。辛亥革命後,知識界對政治學的研究日益重視起來。後來,北大、清華、複旦、南開等一些高校設立了政治學專業。國內學者編著的政治學教材也相繼問世。截至1949年,全國有40所高校(當時全國髙校共200所)設有政治學係。這個時期中國學術界對政治學的研究,照抄西方的現象非常明顯。
與此同時,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觀點開始在中國傳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政治家,對政治學中一係列基本問題都作了深刻的論述和發揮,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中國的發展。
建國之後,政治學研究一度受到忽視。1952年政治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被取消了。政治學長期沒有開展係統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與法的理論代替了政治學。
“十年內亂”的慘痛教訓使素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些人開始嚴肅地思考政治學問題。1978年開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之後,在政治領域中提出了領導幹部職務終身製問題,對終身製的分析批判在全國包括黨和國家的大多數領導人中形成了共識,最後反映在1982年的《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和政府領導人的任期不得超過兩屆。自此以後,中國的政治學一直以為改革提供理論根據和操作方法為己任。通過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探索、研究,中國政治學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如關於官僚主義問題的研究,關於黨政分開和國家政權機關建設問題的研究,關於機構精簡和政府職能問題的研究,關於社會主義民主問題的研究等等。應該承認,整個研究工作其主流是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當然有西方的影響),是對政治體製改革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的。當然,政治學隊伍中也有種種爭論,最突出的爭議就是“六四”事件以前發生的關於民主主義與“新權威主義”的爭論,這場爭論還未結束,無結論,最後兩派中個別頭麵人物在“六四”中都出了問題。隨著政治學研究工作的恢複和發展,有關的教學和科研機構也不斷恢複或重新建立:1980年成立了中國政治學會(後來加入了世界政治學會);1981年北大、複旦等校相繼設置了政治學專業;目前,中國已有十餘所有影響的大學設立了政治學專業和行政管理學專業,一批政治學專業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巳走上工作崗位。政治學的教材和專著也已達到數十種,還有了《政治學研究》、《國外政治學》等專業雜誌。
本文為1991年7月在蘇共中央社會科學研究院和莫斯科大學法律係的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