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以史為鑒:深優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2 / 3)

我們現在糾正上述偏向,當然不能走向另一極端,否認社會主義的特殊性。今天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不能自外於人類共同的發展大道;但我們麵對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必須十分清醒而敏銳地看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努力發展和堅持社會主義。即使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別國的模式也隻可借鑒,不可照搬。曆史上發生的照搬蘇聯模式的錯誤,成為東歐國家長期動蕩不安、以至後來發生劇變的根源,也曾使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蒙受其害。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輝煌成就,也不能要求別國照抄我們的經驗。這是一個重要的規律。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提出擴大中等收人者的比重,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改變城鄉經濟二元化狀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等等,都是中國共產黨熟練地運用這一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規律的生動體現。

三、社會主義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它必須有先進政黨的領導;執政黨的先進性最根本的是要通過“執政為民”來體現,其執政基礎也要通過“執政為民”來鞏固

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沒有一個先進的政黨把全體人民的願望和要求、意誌和力量集中起來、凝聚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是無從談起的。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中,從幹群兩方麵產生過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種是把某個時期廣大人民群眾不滿和抵製黨和政府的錯誤當成反黨反社會主義事件,結果一“左”再“左”,一錯再錯,有時搞到同群眾對立的地步。曆史已告訴我們,一般說來’在黨群關係不正常的地方,人民群眾總是對的。另一種模糊認識是:群眾由於某些幹部由人民的公仆變成人民的老爺’以權謀私以至於腐敗墮落,而對共產黨喪失信心,社會主義信念發生動搖。盡管產生這種錯誤觀念不能歸罪於群眾,但這畢竟是片麵的看法。隻要我們冷靜地、曆史地、全麵地認識問題,就不能把共產黨執政為民看作隻是一個口號。當今世界,最好的政黨、能真正全心全意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黨,就是像中國共產黨這樣的先進的社會主義政黨。

不過,黨的先進性不是靠自我標榜,而是要由人民來認可;堅持先進性不是靠連篇累牘地論證,而主要是靠“執政為民”的行動來體現;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是靠權力壓服,而是靠“執政為民”取得民心,贏得民眾。因此,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建立良好的黨群關係,對於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從而對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根據曆史經驗,建立密切的黨群關係,防止脫離群眾,做到執政為民,主要是:

——執政為民必須樹立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真正相信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共產黨是人民大眾的領導者,但不能以救世主自居。否則,自以為是,最後會由不信任群眾走向脫離群眾、壓製群眾,甚至鎮壓老百姓。這是蘇聯和東歐國家曾經出現接二連三的政治清洗運動提供的曆史啟示。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按照列寧的想法,就是要使社會的發展走一條人民最少痛苦的道路,而脫離群眾的極“左”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是災難。

——執政為民必須有好的政治體製和工作機製來保證,否則就容易打折扣,以至於落空。這裏,幹部的任免、管理和監督製度是重中之重。斯大林也曾把黨脫離群眾就會遭到滅亡當成“一個規律”,卻沒有從體製和機製上解決黨聯係群眾的問題,幹部的“黨管”實際完全取代了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和民主罷免製度。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從體製上把評判幹部優劣的權力交給廣大群眾。

——執政為民就要把反腐敗、抑製“特權階層”的形成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和執政黨建設的核心問題來抓。在民主製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權力缺乏應有的製約和監督,就難免滋生幹部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搞不好就會形成盤根錯節的高居於人民頭上的“官僚特權階層”。曆史的慘痛教訓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共產黨要鞏固執政地位,就要執政為民,就必須開展堅持不懈的政治“健身運動”,不斷消除腐敗現象和特權思想,絕不允許形成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團。

四、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這也是共產黨執政為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搞社會主義到底為了什麼這樣一個看似淺顯卻是長期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是什麼?有過兩種不同答案。一種是把政治上鞏固社會主義製度、鞏固“社會主義政權”作為“念念不忘”的中心任務,把抓階級鬥爭作為一切工作的綱,其結果搞出個不受老百姓歡迎的“窮社會主義”。另一種是把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目的,把經濟建設置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地位。

兩種建設目標,兩種結果,幾乎無須多加論證;中心任務問題確是社會主義建設史上事關成敗的全局性問題。當然,抓住中心還不是問題的全部。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使社會全麵發展和進步,從曆史經驗來看,除了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機製、構建合理的所有製結構外,有下列經驗值得注意:

——國計要為民生。這裏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即導彈與麵包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關係,顧此失彼會釀成大禍。

——要有民主和科學的決策機製。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造成損失最大的錯誤莫過於決策失誤。急於建成社會主義並過渡到共產主義導致蘇中等國不顧國情地製定高指標的趕超戰略,曾經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的大躍進是其中典型一例。這些年來時有所聞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表明,現在有些地方官從出發點到落腳點還是缺乏民主和科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