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就是在實踐中艱難探索、反複認識、不斷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曆史。到了世紀之交,我們黨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六大文獻就有一係列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的精辟的總結,本文試從六個方麵,分析和論述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方麵的曆史啟示。
一、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正確與否,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一個反複、曲折的過程。
十月革命勝利後初期,布爾什維克黨軍事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加上戰爭的破壞,使蘇維埃俄國陷入政治經濟危機。教訓使列寧和俄共(布)“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轉變”,認識到不發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要經過一係列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全力抓往商業這個關鍵環節要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存在,利用資本主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途徑和手段;不能僅靠政治熱情,還要靠勞動群眾從私人切身利益上關心社會主義事業;執政黨“最大最嚴重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等等。之後,由於實行了反映上述新認識的新經濟政策,把工作重心從政治轉向經濟,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複和發展。
斯大林領導時期是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重要時期。斯大林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頭一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經濟發展規律是反映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經濟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明確地表述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論證了在生產資料公有製建立以後,商品生產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並且不會發展為資本主義。但斯大林也提出過一係列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和結論,如: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狀況“完全適合”的觀點(後來有所修正,但仍認為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通常不會弄到“發生衝突”的地步);價值規律隻在商品流通領域內起“調節”作用,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則隻起影響作用的觀點;在政治方麵,提出階級鬥爭越來越尖銳的理論,黨隻有打垮小資產階級黨派相自己隊伍中的“機會主義者”才能建成社會主義等觀點。這些都曾被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奉為金科玉律,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很大的危害。
毛澤東在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以蘇為鑒,進一步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規律,他的關於社會主義時期社會基本矛盾以及正確處理一係列“關係”的論述,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但是他的探索後來沒有沿著自已開拓的正確方向前進,相反地把斯大林一些錯誤的政治觀點進一步理論化,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把“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複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把進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經驗”當作“普遍規律”加以肯定,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到重大挫折。
20世紀80—90年代,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麵臨極其嚴峻的考驗。原來的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賂。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同。原蘇東執政黨的新一代領導人,對通過改革使社會主義獲得新的動力和活力缺乏信心,又沒有正確的改革指導思想和方針、方法,終於在拋棄蘇聯模式的同時把社會主義陣地也丟了。中國“文革”和蘇東劇變兩大曆史教訓,使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發生了曆史性的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二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令世人驚歎的偉大成就的前提。
黨的十六大在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在闡述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提出,“關鍵在堅持與時倶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從某個角度看,這也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的理論概括。
二、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認真汲取人類文明成果,借鑒別國經驗;又要從時代的特點和本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
這裏實際上包含著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關係、在建設和發展問題上處理本國和別國的關係問題。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一個階段,其發展並沒有離開世界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總的路線,又必然表現出其特殊性。
社會主義曆史上發生過兩種偏向。一是把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在西方發展這條道路看成是固定不變的,認為其他國家也隻能走這條路。第二國際和孟什維克認為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缺乏經濟和文化前提,搞不了社會主義,就是這種偏向的表現。他們不懂得俄國革命是發生在帝國主義時代,這裏有著西歐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所不具備或不成熟的條件(有了革命的工人階級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指導的革命政黨),他們也看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革命形勢,而隻有布爾什維克黨能夠給毫無出路的俄國社會指引發展的方向。後來也有一些人用孟什維克的這種觀點,脫離時代特點和各國具體國情去評價中國等國的革命。
另一種偏向是把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性強調到脫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離開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道路的地步,甚至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其表現是:在經濟上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不能搞市場經濟;在政治上長期沒有認識到權力需要製約和監督,沒有認識到絕對權力絕對腐朽這一人類政治統治、政治管理的普遍規律。這造成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全局性影響。產生這種偏向的根源是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完全對立起來,沒有看到社會主義既是資本主義的替代者、“掘墓人”,又是其後繼者,因而把西方國家體現的這些人類文明成果當成就是姓“資”的因而是腐朽的而斷然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