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曆史啟示(3 / 3)

蘇聯的教訓使我們認識到,舊體製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隻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矛盾、協調各方利益關係,才能有真正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利用權力掩蓋和捂住矛盾,社會就會停滯,穩定隻能是表麵的、暫時的和脆弱的,其結果可能招致更大的不穩定、甚至釀成動亂。相對的穩定是改革順利進行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有穩定,改革可能翻車,發展無法實現;而發展則是改革順利推進和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基礎,也是目標。離開發展,穩定就沒有了基礎,改革就可能因社會混亂和經濟滑坡而陷入泥潭,所以改革、穩定與發展三者密不可分,不能顧此失彼。

我認為,近20年來我們黨最成功的領導經驗之一,中國改革領導者的領導藝術的最重要體現,就在於正確地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三者的關係。我們現在又麵臨改革開放新的形勢和新的更艱巨的任務。可以斷定,隻要我們十分謹慎地處理好三者的關係,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

五、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才能保持黨的戰鬥力,增強黨的生機和活力執政黨的成敗,首先在於黨自身的肌體健康,具有生機和活力。黨的建設直接關係到覺的執政能力、水平。黨的肌體健康要靠製度建設,特別是根本的組織製度和領導製度,即民主集中製的建設,而重點是黨內民主製度的建設。

蘇東國家喪權亡黨,關鍵的因素還是黨的建設沒搞好,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黨內民主不足,甚至遭到破壞和踐踏。這表現在:黨內權力體係的倒置(用黨章的規定作為標準來看);各級黨組織領導人的獨斷專行和家長製現象;民主選舉流於形式,形成實際上的廣泛的委任製;黨內監督十分薄弱,特別是最高權力缺乏監督;黨員民主權利得不到尊重,特別是持不同意見的黨員民主權利得不到保護等等。

民主的不足和遭到破壞造成黨員長期缺乏積極性和主人翁感;黨內表麵上的一致掩蓋著越來越深刻的思想政治分歧;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貌合神離,會上會下言行不一,黨的組織實際上處於渙散無力的狀態。形式上的集中統一經不起政治風浪的衝擊。東歐一些執政黨在劇變中的分裂潰散、波蘭統一工人黨大批黨員加入反對派組織——團結工會、戈爾巴喬夫宣布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吋蘇共黨員驚人的無動於衷,都是這些黨長期缺乏民主,從而導致思想混亂、政治分歧、組織渙散的結果。黨的戰鬥力、凝聚的喪失成為蘇東劇變的根本性因素。

我們黨改革開放20年來執政成就的取得,正是我黨加強黨的建設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發展,也將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緊緊圍繞著覺的中心任務,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尤其是發展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

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黨的思想建設,才能使執政黨永葆青春,從而保證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代表人類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堅持這麵旗幟,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這也是共產黨執政的一條規律。而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勇於進行理論創新,反對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

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這本來是共產黨的一大優勢,但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教條,就非失敗不可。蘇共的失敗也在於長期搞教條主義、脫離實際、思想僵化。“實際”是西方資本主義在不斷自我調節,在發展,他們卻半個多世紀唱著“資本主義總危機”的老調,不去研究人家的新情況;“實際”是蘇聯長期以來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民族對立時有發生,他們卻高枕無憂地大唱“民族問題永遠解決了”的高調。長期對市場經濟的批判社會矛盾、特別是對抗性矛盾的不承認,都是其拘泥於“經典”結論的結果。思想理論的停滯落後,使蘇共無力回答和解決、或者以錯誤的認識和方式來回答和對待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這樣當然不能不失敗。長期搞教條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蘇共在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麵前潰不成軍、丟失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的根源。

我們黨也犯過指導思想脫離中國實際的錯誤,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遇到嚴重挫折,但是,正如江澤民同誌在“七一”講話中所說:“我們覺能夠依靠自已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戰勝挫折,繼續勝利前進,根本原因就在於重新恢複和堅決貫徹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啟示我們:第一,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必須創造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和民主的政治氣氛。搞個人專權、一言堂,搞文化專製,創新隻能是一句空話。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必須堅決克服形式主義的思想教育方式。不管受教育者聽不聽,聽得進去聽不進去,“灌輸”就是一切,這是對理論教育的不負責任,是一種消極怠工的表現。第三,加強理論隊伍的建設十分必要。隻有培養一支把黨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不唯上、不難書,不當風派、敢說真話,善於思考、敢於探索的理論隊伍,黨的理論創新才有希望。正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所指出的:“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迸,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原載《前線》,2002年第5期;中宣部《學習活頁文選》2002年第15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8期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