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化科技思想風雲人物(1 / 2)

徐鉉

徐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學家、書法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早年仕於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後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二年(991年)被貶謫為靜難行軍司馬,不久就死在貶所。有《篆書千文》、《成武王廟碑》,摹《嶧山銘》、《大鉦銘碑》等傳世。

徐鉉在南唐時,文章議論與韓熙載齊名,稱“韓徐”,又與弟徐俱精通文字學,號“大小徐”。曾與句中正等共同校訂《說文解字》,增補19字入正文,又補402字附於正文後。經他們校訂增補的《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徐鉉也長於書法,喜好李斯小篆,隸書也較出色。

徐鉉的詩平易淺切,真率自然,不押險韻,不用奇字,頗近白居易詩風。其《貶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歸東都》、《寄高郵陳郎中》等詩,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語流,無生澀雕琢之病。相傳徐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預作,有想請他寫文章的人,臨事來請,他執筆立就。徐鉉曾說,“文速則意思敏壯,緩則體勢疏慢”(《郡齋讀書誌》),所以他的詩流暢有餘而深警不足。但也時出雋句,如:“井泉生地脈,砧杵共秋聲”(《喜李少保卜鄰詩》),足見其思致閑遠,意味深長。

徐鉉的文章承晚唐駢儷之風,而體格孤秀。他為李煜所作墓誌銘,立言得體,《宋文鑒》曾錄此銘。

徐鉉詩文集有《騎省集》(即《徐公文集》)30卷,由其婿吳淑編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時寫的,後10卷為入宋後所作。有《四部叢刊》影印黃丕烈校舊抄本30卷,附錄1卷。另有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補遺》1卷、《校勘記》1卷。又著有《稽神錄》6卷,記神怪之事,有《學津討原》、《津逮秘書》本。

荊浩

荊浩,生卒年不詳,字浩然,五代後梁沁水(今山西沁水)人。荊浩在繪畫藝術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他畢生最光輝的創造,全部心血的凝聚。他的繪畫題材比較廣博,山水之外,樓台、人物、佛釋畫都很有特色,如其人物畫,曾有《秋景漁夫圖》3幅、《寫慧襄王遇神女圖》4幅等,有些還被宋內府收藏。荊浩不僅是一位獨具特色的畫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美術理論家,他撰有《筆法記》和《山水訣》各一卷,今天都保留了下來,成為中國山水畫理論探討的精微之作。

中國的山水畫在唐代開始出現了不同的風格和表現手法,大略言之,有李思訓父子(即大小李將軍)為代表的青綠勾斫,有以張璪、王維、項容為代表的水墨渲染,還有吳道子等以遒勁的線條為特色的山水畫。荊浩正是在廣泛汲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確立了屬於個人的風格,從而在山水畫由唐代向宋代更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以其水墨並重的畫風成為這個過渡中的重要一環。荊浩自雲:“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抱負與不凡。他在對曆代山水畫法汲取和揚棄的過程中,終於創立了新的山水畫表現手法,即仰麵而起、壁立千仞。四麵峻厚的“雲中山頂”式的大山大水,有力地表現天地無限、宇宙大化的壯觀,創造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的表現大自然雄壯之美的取景方式和表現途徑,因而特立於畫壇。明代王世貞概括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變革,說:“山水至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大、小李的變化,在創新意義上不十分突出,而荊浩、關仝等人,才真正促成了中國山水畫自隋唐以來的第一次變革,這也是隋唐以來山水畫長期發展醞釀的結果。隋唐的山水畫,基本上采用填詩和鉤染的方法,使畫麵層次平淡,筆墨也顯得比較貧乏,至荊浩確立了皴染技法的形成和全麵發展,使中國的山水畫大大前進了一步,其功實不可沒。另外,荊浩具有獨特的取景方式,宋代郭熙曾經提出“三遠”——高遠、深遠、平遠,是對中國山水畫遠近法的總結。而在荊浩的山水畫中,高遠一類的取景方式早已得到普遍運用,這對豐富畫麵、確立風格也有很大意義。

荊浩畫風的確立,首先是重視自身修養的結果,他在平時十分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並將這種高尚的情懷帶入藝術創造,領悟到繪畫藝術更重在精神的表達,從而通過畫麵流露出畫家個人的思考和探求,使作品自然賦予了深度和廣度。其次,他生活的太行山自然環境,給予他必不可少的啟示,對其端凝厚重、威嚴方正的繪畫形象的提煉和凝固,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此外,荊浩具有對藝術不懈追求的巨大熱情,他細致入微地觀察描繪對象,刻苦勤奮地進行藝術實踐。一日,荊浩至神證山遊覽,望到“苔徑露水,怪石祥煙”,遂“疾進其處,皆古鬆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龍鱗乘空,蟠虯之勢,欲付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揠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荊浩被這奇瑰的自然景色所感動,第二天就攜紙筆前來寫生,寒暑不輟,一氣畫了幾萬張,終於將石鬆不同的狀態神韻都真實地再觀於畫紙之上。尤其可貴的是,荊浩還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加以總結歸納,寫成文字,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