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貽矩
薛貽矩(?~913年),字熙用,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縣)人。薛貽矩風儀超凡,所交者皆為當時文場俊傑。唐乾符年間,薛貽矩中進士後,曆任度支巡官、集賢校理、拾遺、殿中、起居舍人等職,其後又官拜翰林學土,加禮部員外郎、知製誥,轉任司勳郎中。
唐乾寧年間,唐昭宗禦駕至石門,薛貽矩因未能及時接駕,被罷官爵,事隔不久,又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再踐內署,並曆任戶部、兵部侍郎、學士等官職。
唐天複元年(898年),任兩軍中尉的宦官韓全誨、張弘彥與宰相崔胤爭奪朝中大權。韓全誨等設計使昭宗罷崔胤官職。崔胤即急召朱溫率兵入京相助。
十月,長安局勢紛亂動蕩,唐昭宗被閹官韓全誨等劫持西遷至鳳翔(今陝西寶雞),以避朱溫兵鋒。以後韓全誨等一幹閹黨兵敗被殺,唐昭宗自鳳翔還京後大剪閹寺。薛貽矩因替韓全誨等人作書立撰,大加褒揚,並全記於內侍省屋壁間,因而受到牽連被謫官職。
唐天祐初,朝廷任命薛貽矩為吏部侍郎,但他拒不赴任。由於朱溫一向極欣賞薛貽矩的才華,於朝上竭力保薦,薛貽矩遂被拜為吏都尚書,不久又升為禦史大夫。
此時,朱溫勢力逐漸擴大,大有取昭宗而代之之意。昭宗之勢已日薄西山,遂於天祜四年(904年)春遣任禦史大夫的薛貽矩持詔赴大梁(今河南開封),欲行舜、禹之事,傳禪代之意。薛貽矩至大梁後先盛讚朱溫功德,繼而請就北麵之禮,朱溫雖謙讓再三,但從此愈發器重薛貽矩,待之甚厚。不久,朱溫於開平元年(907年)登基稱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朱溫登基伊始,薛貽矩即被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第二年夏為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判度之,又遷為弘文館大學土,充任轉運使,官位由仆射至守司空。
後梁開平四年(910年)九月,暴雨不止,梁太祖命宰臣薛貽矩禜定鼎門。乾化二年(913年)四月,梁太祖班師還京,文武大臣俱於東郊迎駕。時任宰臣的薛貽矩因抱病在假,不曾相迎,梁太祖聞訊甚為關懷,仍命且駐東京(今河南開封)養病待愈。10天以後薛貽矩病故,梁太祖隆重哀悼。命令雒苑使曹守璫前往吊唁祭奠,又下令停六、七、八日之朝事,丞相、文武奉詣登門撫慰其家屬。薛貽矩從開平元年(901年)同平章事,至乾化二年(913年)死,擔任後梁宰相6年。
薛貽矩一生從文,才華橫溢,且頗善權謀,善觀天下大勢,使其在唐滅梁興這一曆史關鍵時刻,做出了較為明智的選擇,而對唐朝統治的日益昏饋,毅然去唐投梁,力勸朱溫登基稱帝,並追隨左右,對朱溫建立帝王之業起了很大促進作用,成為後梁開國元勳。
史儼
史儼(?~916年),五代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先後事晉王李克用、吳王楊行密兩主。
史儼精通騎射,勇猛過人,特別善於設伏製敵,生擒對手,每臨戰鬥,身先士卒。唐末他追隨李克用,受到重用,史儼也全心為主。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南下赴長安鎮壓黃巢起義軍,唐乾寧中再赴長安平息三鎮(邠州、鳳翔、華州)之亂,史儼都效力軍前,且立軍功。討伐三鎮時,李克用大軍進駐渭北。當時邠州節度使王行瑜黨羽想劫唐昭宗到邠州,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黨羽想劫唐昭宗到鳳翔,兩股黨羽互相攻打,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昭宗出城逃奔終南山石門。史儼奉命前往石門護駕,派出騎兵四處巡守。昭宗返京時史儼一路侍衛,“盜賊不作”。史儼因護駕有功,升為檢校右散騎常侍。
嚴本為李克用愛將,後轉事割據江淮之地的吳王楊行密。楊行密對史儼倍加優待,視為上賓,為他選美妻,建華宅。史儼本為落難將軍,有路難歸,既受楊行密如此厚愛,自然願意竭死以報。楊行密能夠於清口大挫梁軍(唐乾寧四年,897年),攻陷鄂州(今湖北武漢),擒節度使杜洪,並吞江西鍾傳(唐光化二年,899年),削弱與之抗爭的吳越錢鏐,最後成吳霸業,都有史儼的一份功勞。
周德威
周德威(?~918年),字鎮遠,朔州馬邑人(今山西翔縣東),五代時名將。
周德威初事唐晉王李克用,為帳中騎督,膽氣過人,足智多謀,是一員難得的良將。唐乾寧年間,為鐵林軍使,後加檢校仆射。移內衙軍副,曾隨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作為大將,他喜歡親自出馬交鋒,親身搏鬥,身先士卒,非常驍勇,常使士氣大振,曾先後生擒朱梁陳章和幽州(今北京)單延珪等勇將。
唐天複年間,李克用在蒲縣(今山西永濟)與朱溫軍交戰失利,朱溫部將朱友寧、氏叔琮進逼晉陽。當時諸軍未集,普陽空虛,城中大恐。周德威和李嗣昭招募銳勇出城迎敵,以少勝多,擒生斬首,使晉陽城化險為夷。唐天祐三年(907年),周德威率部攻克潞州(今山西長治市),以功加檢校太保,代州刺史。
同年朱溫滅唐建後梁,改元開平,是為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年),後梁太祖遣將率兵10萬築夾城,圍攻潞州。晉王李克用任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將兵赴援。周德威率軍到潞州後,以遊騎攻擊梁軍夾城,斬梁兵千餘,又與梁軍激烈戰鬥,日數十戰,生擒黃角鷹、方骨侖等梁將。李克用死後,周德威奉命還兵晉陽,當時眾人對周德威外握重兵,疑心重重。周德威返回晉陽後,單騎入謁,伏柩大哭,哀不自勝,群情釋然。周德威爾後又隨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奔襲夾塞(今山西長治南北塞村)梁軍,解潞州之圍。周德威乘勝攻澤州(今山西晉城市),後梁兵來援,便退守高平。李存勖班師後,以功加周德威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軍節度使。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岐人攻靈縣,周德威率軍渡河迎敵,岐人退走。周德威被授番漢馬步總管。朱溫派兵襲擊鎮州時,周德威又奉命率萬人為前鋒屯兵趙州(今河北趙縣)助鎮州成德軍守城待援,直到李存勖率大批部隊趕到,二人合兵一處。當時,李存勖欲速戰速決,擊退梁兵。周德威分析兩軍情勢,力勸李存勖鄭重,等梁兵饑渴疲勞時再戰,以此最後擊敗梁軍。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周德成在李存勖率領下,於高邑(今屬河北)大敗梁軍,斬首兩萬多,得梁軍輜重無數,後又領命率軍進攻魏州。這時,李存勖軍後方受到幽州劉守光的威脅。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李存勖於後梁乾化二年(912年)令周德威率兵出飛狐,與鎮州王德明,定州程嚴等討伐劉守光,先收涿州、降刺史劉知溫。劉守光命單延珪率精甲萬人出戰,遇周德威於羊頭崗。周德威生擒單延珪,幽州兵大敗,斬首3000級,遂進軍良鄉、大城。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周德威率軍攻陷幽州,俘獲劉守光。李存勖以功行賞,任其為檢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契丹兵南下,包圍幽州,在外援未到情況下,周德威守城與契丹兵苦戰百餘日,獨保幽州城,待李存勖援兵到後方擊退契丹。
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欲取大梁,赴魏州調兵遣將。周德威率幽州軍3萬前往,屯於胡柳坡(今山東鄄城西南)。梁軍將至,周德威勸諫李存勖以智取勝,先按軍保柵,自以騎軍騷擾敵人,使梁兵不能安營紮寨,直至饑乏交迫之時,再乘機進攻。但李存勖不聽,反指責周德威膽怯怕敵,決意率軍列陣迎戰。周德威勸阻無效,便一同前往。李存勖與梁將王彥章大戰,梁兵攻擊李存勖的輜重部隊,士卒大亂,湧入周德威軍中,衝亂隊形,周德威力戰不支,陣亡在胡柳坡。李存勖收兵後,聞周德威戰死,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立即追封周德威為太師,後唐明宗時加封太尉,配享莊宗廟,後晉高祖追封他為燕王。
北宋史學家歐陽修評周德威軍事指揮藝術說,“德威老將,常務持重以挫人之鋒,故其用兵,常伺敵之隙以取勝。”是五代時勇而多智的著名軍事家。周德威為李存勖建立後唐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存璋
李存璋(?~922年),字德璜,五代雲中(今山西大同)人,唐晉王李克用養子,軍事將領。
李存璋先後追隨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戎馬一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6年),李克用任雲中守捉使,李存璋為其將校。因雲州防禦使段文楚削減軍食,諸軍不滿,李存璋等借機糾集萬人,發動兵變,擁李克用入雲州,殺段文楚。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率部協助唐廷鎮壓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李存璋隨軍南下,因戰功授國子祭酒,同時兼管萬肚、雄威等軍。
唐乾寧元年(894年),李存璋從李克用討伐幽州節度使李匡儔,改義兒軍使,唐光化二年(899年)授澤州刺史。唐天複二年(903年),雲州都將王暉殺雲州刺史,李克用遣李嗣昭討之,李存璋隨同前往。事後,李存璋改任教練使,檢校司空。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軍攻擊圍困潞州(今山西長治)的梁軍時,李存璋率丁夫燒寨、破梁軍夾營,開出兩條通路,因功轉任檢校司徒。後梁乾化四年(914年)李存璋遷汾州(今山西汾陽)刺史,戰敗攻打慈州的後梁大將尹皓。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梁太祖趁晉陽空虛,遣大將王檀率兵5萬,自陽地關奇襲晉陽。李存璋聞訊率汾州兵馳援,入城固守,因功遷大同防禦使、應(今山西應縣)、蔚(今河北蔚縣)、朔(今山西朔州)等州知兵馬使。本年秋,契丹攻蔚州契丹主耶律阿保機遣使求索錢物,李存璋斬其來使。契丹兵逼雲州,李存璋固守不退。武器不夠,李存璋就把城中的古鐵車熔鑄為兵器,分給軍士。契丹兵退後,李存璋因抵抗有功,加檢校太傅,任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
李存璋不僅長於征戰,而且善於輔政。李克用臨死前,托囑宦官張承業與李存璋輔佐其子李存勖。李存璋不負先主厚望,盡心輔政。他先協助李存勖整飭軍紀。因李克用部下多為邊地部民,恃功自傲,難以約束,再加之李克用為籠絡軍心,一貫姑息縱容,以至“蕃邦人多幹擾廛市,肆其豪奪,法司不能禁”。李存璋時任河東馬步都虞候兼軍城使,他抑強扶弱,嚴明法紀,“執其尤暴橫者戮之,旬月間城中肅然。”他“弭群盜,務耕稼,去奸宄、息幸門,當時稱其才幹。”同時,他獻計獻策,消除內患。李克用之弟李克寧倚重權勢,陰謀廢李存勖自立,以河東之地降梁。事情泄露後,李存璋與張承業等支持李存勖,捕殺李克寧及其黨羽。
後梁龍德二年(922年),李存璋病死幹雲州任上。後唐建立後,莊宗李存勖不忘李存璋輔弼征戰之功,追贈太保,平章事。後晉高祖天福初(936年),追贈太師。
李嗣昭
李嗣昭卒於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汾州太穀縣(今山西太穀)人,五代時後唐大將。
李嗣昭本是農民的兒子。後唐太祖李克用出獵,落腳韓家,發現周圍樹林中鬱鬱有氣,非常奇怪,便叫來主人詢問。回答說家中剛生下一子。李克用以為此子有富貴氣象,就用金帛換取嬰兒,讓其弟李克柔養以為子,起初名進通,後來才改為嗣昭。李嗣昭身材短小但膽勇過人。他曾經一度喜歡飲酒,李克用稍稍告誡、便一改舊習,終身不飲。李克用喜歡他謹慎仁厚,常常帶他用兵打仗,並任用為衙內指揮使。
李嗣昭最初單獨領兵作戰,就表現勇猛。陝州(今河南陝縣)王珙、王珂弟兄二人爭鬥,李克用衫釧謎尋鎦蹣媯釧謎言今山西臨猗南戰敗王珙,並俘虜3名大將。後梁派兵救王珙,李嗣昭又敗之。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澤州李罕之襲擊潞州,投降了後梁,後梁與派丁會接應李罕之。李嗣昭與丁會戰於含山、俘虜戰將1人,斬首3千級、奪取了澤州。第二年李克用派李君慶攻打後梁的潞州,李君慶戰敗,而李嗣昭接替後卻一舉攻克。光化三年(900年)李嗣昭又出師山東,攻取後梁的洺州。後梁太祖朱溫親自率軍討戰,並設下埋伏,才以伏兵擊敗李嗣昭。
在唐代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後梁與後唐的爭戰異常激烈。唐天複元年(901年),後梁攻破河中奪取普、絳,慈、隰等地,乘勝大舉進攻,包圍太原。李嗣昭每天都以精銳部隊出擊敵人,終使梁軍退出太原。李嗣昭複取汾州、又將慈州、隰州等地奪回。同年,梁軍向西進犯京師,圍攻鳳翔,李嗣昭則乘機進攻梁的絳州、蒲縣等地梁將朱友寧、氏叔琮率兵10萬迎戰,李嗣昭被迫退走。梁軍於是又圍太原,慈、隰、汾諸州又歸梁。在這種形勢下,李克用恐懼異常,計劃出走雲州,而李存信等則勸他投奔契丹,隻有李嗣昭據理力爭,以為不可,加之劉太妃也讚同李嗣昭的意見,李克用才中止出走。李嗣昭不分晝夜,每每以奇兵出擊梁軍,最後擊退梁軍,收複汾、慈、隰諸州。這期間,鎮、定二州都以絕晉而附梁,晉外無大兵援助,內失數州,一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最終得以渡過危機,李嗣昭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嗣昭征戰,不僅善奇善勇,而且還善智。唐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與周德威攻取潞州後,梁派兵10萬前來奪取,並構築夾城包圍。梁太祖曾派人招降李嗣昭,李嗣昭斬其來使,閉城堅守,堅持一年多,直到後唐莊宗攻破夾城。後來因戰鬥失利,大將周德威戰死,後唐莊宗畏懼,想收兵回還。李嗣昭分析:“梁軍已勝,且暮思歸。吾若收軍,使彼休息,整而複出,何以當之?宜以精騎撓之,因其勞乏,可以勝也。”莊宗同意李嗣昭的看法,並派他側麵出擊梁軍所占領的無石山,而自己則率領銀槍軍邊衝邊喊:“今日之戰得山者勝!”銀槍軍爭先恐後地登山。梁軍見勢慌忙到山的西側布陣,不料李嗣昭已從側麵上山,並發動快攻,於是梁軍大敗。這一仗的勝利,完全歸功於李嗣昭的臨危不懼和巧施計謀。
因周德威在此次戰役中戰死,李嗣昭權任幽州知府,數月後離任,臨行時幽州人號哭不已,閉關挽留,李嗣昭隻得深夜離開。這又見出他對老百姓的厚愛和恩德。
李嗣昭最後一次英勇戰鬥,是跟隨後唐莊宗在望都攻擊契丹。莊宗被契丹重重包圍,李嗣昭率300名騎兵突圍救出他。其時,莊宗派閻寶到鎮州攻擊張文禮,閻寶戰敗,於是李嗣昭代替他。鎮州兵掠奪九門。李嗣昭用奇兵襲擊。眼看鎮軍快被擊敗,尚有3人隱藏在破牆後反擊。李嗣昭精神一振,驅馬射之,不幸反被敵人射中頭部。李嗣昭一看箭袋,已沒有箭簇,就忍痛從頭上拔下那枚箭,射死一敵人,返回營地,當即去世。
李嗣昭身為大將,在唐末五代的多事之秋,一生征戰無數,表現出相當的智勇,最終血灑疆場,以身殉國,悲壯之極。
郭崇韜
郭崇韜(?~926年),字安時。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五代時後唐大臣。
郭崇韜為人機警,有政治才幹,初為李克用典謁,出使鳳翔,辦事稱旨;繼隨李克修,為河東教練使。李存勖繼位後,對他尤為器重,天祐十四年(917年),任他為中門使,專掌機務,成為心腹。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充當謀臣,輔左李存勖奪取後梁政權。
天祐十八年(921年),郭崇韜隨從李存勖攻打鎮州(今河北正定縣),包圍了劉守恭的守將張文禮,久攻不克。此時,定州王都引契丹兵南至新樂,給晉兵造成巨大威脅。諸將人心恐慌。紛紛要求撤兵退回魏州(今河北大名、魏縣一帶)。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唐政權。郭崇韜被任命為檢校太保,守兵部尚書,充樞密使。此時,後梁派大將王彥章在楊劉域(今山東東阿縣北)圍攻後唐軍。李存勖引兵出戰,結果大敗而歸。接著梁軍又進攻鄆州,李存勖向郭崇韜問計,郭崇韜建議佯作救鄆州,引誘王彥章前來爭奪。這樣分散了梁軍的兵力,從而戰勝對方!李存勖采納了郭崇韜的計策,急命他分兵築壘,王彥章攻奪鄆州心切,果然冒險前來爭奪。當時正是酷暑天氣,梁軍攻壘不克,不少士兵中暑而死,兵力損失半數以上,隻得退回楊劉城。李存勖從半道攔截,終於打敗了王彥章。
有一個時期,後唐在軍事上接連失利,被梁占取了一部分土地。又恰值李繼韜在澤、潞叛變投梁;契丹依然不斷地侵擾幽、涿二州。宣徽使李紹宏等人,提議放棄鄆州,與梁罷兵議和,李存勖也認為成敗難卜,並為此憂歎感傷。唯獨郭崇韜不以為然,他根據梁軍內部的虛實情況,大膽地為李存勖提出了一個出奇製勝的策略,即分兵堅守魏、博等五州,鞏固楊劉防線,然後趁梁重兵在外,梁都汴京空虛,以主力從鄆州出發,直搗汴京,半月之內天下可定。李存勖十分讚賞他的奇謀。第二天,唐莊宗即親率大軍攻擊梁軍,很快就活捉了王彥章。緊接著就向梁都挺進,八天之後即攻入汴京。從後唐出兵到滅梁隻用了8天時間。
滅梁戰爭所以迅速取得重大的勝利,郭崇韜當然功居第一。於是,他被李存勖任命為侍中、成德軍節度使,仍兼樞密使。此時,郭崇韜位兼將相,遂以天下為己任,遇事無所回避。常直言勸諫。後唐莊宗李存勖雖長於爭戰,但對政治一竅不通,隻能共患難,不能共憂樂。天下既定之後,他貪圖聲色犬馬的腐化享樂,寵信宦官和伶倌。郭崇韜屢加功諫而不聽。宦官嫌他礙眼擋道,又害怕他的顯赫地位和聲望,於是就到處進行造謠和誹謗,李存勖也漸漸對郭崇韜產生了忌恨之心。
對於自己的不利處境和險惡前途,郭崇韜並未喪失警惕,而是保持著一個政治家特有的清醒頭腦。從長安遷都洛陽以後,四方藩鎮時常送來賄賂和贈遺,他違心地權且收下。第二年唐莊宗李存勖幸南郊時,郭崇韜把家中所藏財物全部奉獻出來,用來賞賜有功將士。他以這樣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廉潔,同時也使那些暗裏詆毀他的人無話可說。後來唐莊宗到汴京時,他權行中書事,兼領冀州節度使,曾奏聞時務利害25條,請求莊宗施行,接著又陳述自己官職太高,權勢過重,請求辭去節度使職務,隻擔任侍中和樞密使。再後來,為了消彌毀謗,他又主動請求免去樞密院事,但誹謗卻依然沒有停止。
同光二年(925年),客省使李嚴出使四川歸來,稱言四川可取。郭崇韜想建立大功,以改善自己目前處境,便向莊宗建議,派王子李繼岌率兵代蜀。莊宗於是便任命李繼岌為都統,郭崇韜為招討使,於是年九月率兵6萬討伐四川。後唐軍糧餉欠缺,郭崇韜便首先招軍儲豐富的鳳州、故鎮,而後大軍直指成都。由於蜀國過於腐朽,不堪一擊,蜀主王衍聞風而降。唐軍自洛陽出兵入成都平蜀,儀用了75天。
此次出師四川,李繼岌名為西南行營都統,但郭崇韜望高權重,實際上全軍都受他指揮,於是,宦官李從襲協助李繼岌爭權,在洛陽的宦官也竭力向後唐莊宗和劉皇後進讒言,說郭崇蹈入蜀有異心。後唐莊宗命宦官向延嗣入蜀,催郭崇韜班師。郭崇韜未到郊外迎接,向延嗣對此極為不滿。向延嗣回到洛陽,向莊宗呈報滅蜀戰利清單時誣蔑說:“臣問蜀人,知蜀中寶貨皆入崇韜之門……。魏王府,蜀人賂遺不過匹馬而已!”莊宗疑信參半,擬派宦官馬彥珪入蜀查辦,但劉皇後卻自出密令交馬彥珪,命李繼岌殺死郭崇韜。同光四年(926年)正月,馬彥珪至蜀,與李從襲等合謀,以魏王的名義召見郭崇韜,出伏兵將郭崇韜及其兒子一並殺死,籍沒其家產。一個雄才大略、忠誠報國的政冶家,就這樣遭受宦官的陰謀暗算,含冤離世。
郭崇韜秉性廉潔,為人明敏,頭腦清醒,目光遠大,善長應對,頗有才幹,雖然談不上是什麼第一流的政治家,但在以沙陀族將領為骨幹的河東軍事集團中,的確是出類拔萃的軍事參謀和政治人才,他不但能夠審時度勢,從軍事戰略的全局出發製定作戰方略,而且能夠謀及長遠,從民心背向的政治高度分析把握形勢。尤其是他在唐軍處境危急的緊要關頭,敢於置眼前的強敵於不顧,斷然作出避實就虛,直搗敵巢的戰略決策,敢於決戰決勝,破釜沉舟,表現了過人的膽識和煤略。他幫助後唐莊宗滅掉宿敵後梁,使數十年的爭戰暫告平息,使飽經戰禍的中原人民,有暫時的喘息機會,這在曆史上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張憲
張憲(?~926年),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張憲自幼喜愛讀書,“能鼓琴飲酒”,其文辭一向得到唐末強藩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賞識。李存勖做晉王時任張憲為天雄軍節度使掌書記。李存勖滅梁建後唐,義委張憲為工部侍郎、租庸使。張憲後又任刑部侍郎、判吏部銓、東都副留守等職,“精於吏事,甚有能政”。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莊宗重臣郭崇韜討伐西川(今四川)時,推薦張憲為相頂替自己。但宮中宦官,伶人怕張憲在朝中礙事,從中作梗,勸莊宗說:“宰相在天子麵前,事有非是,尚可改作,一才之任。苟非其人,則為患不絀。”最終以“憲材誠可用,不如任以一方”為由,委以太原尹,北京留守。
後唐天成元年(926年)三月,趙在禮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發動兵變,對在魏州的張憲親屬以“善待”,並寫信派人勸降張憲。而張憲“斬其使,不發其書而上之,”以表明其忠君心跡。四月,莊宗被叛兵亂箭射死,李嗣源率軍入京稱帝,是為後唐明宗。莊宗弟永王李存霸被李嗣源擊敗逃到太原依附張憲,這時張憲左右鼓動,將李存霸拘押起來以待形勢的發展,再做處理。張憲說,我本一個書生,無尺寸之功,莊宗對我恩情甚厚,我怎麼能扣押其弟以觀事變呢。同僚張昭遠勸張憲“奉表明宗以勸進”,張憲“涕泣拒之。”在這種情況下亂兵殺李存霸,張憲也被殺。
李存勖稱帝後,寵信宦官和伶官,迷戀女色,搜刮民脂,殘暴荒淫,必然短命。張憲以俊才盡忠這樣一個昏君,自是可悲。
安重霸
安重霸五代雲州(今山西大同)人,前蜀、後唐武將。安重霸,為人狡詐奸滑,富有謀略,年輕時在代北(泛指今恒山及河北小五台以北地區)與李嗣源一同為晉王李存勖效力,因為犯罪,先逃到後梁,後又投奔蜀國(史稱前蜀)。前蜀皇帝王建見他是北方人,擅長騎射,能帶兵打仗,便委以重任。王建死後,其子王衍繼位,是為前蜀後主。王衍年幼不諳政事,大權旁落於宦官王承休之手。王承休為了獨攬朝綱,與成都尹韓昭外勾內連,大量采擇奇花異草,獻於王衍,使其無意過問朝政。前蜀文臣武將對王,韓二人專權無不切齒,隻有安重霸曲意逢迎王承休,得到王承休的信任重用。
後梁末年,政局混亂,對岐下(今陝西、甘肅交界)一帶統治薄弱。前蜀乘虛而入,派兵攻下秦(今甘肅天水市)、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縣)三州。安重霸鼓動王承休在秦州設藩鎮,得到王衍同意,王衍任命王承休為軍帥,安重霸為副帥,在軍卒中挑選了驍勇果敢之士數千人,號曰“龍武都”,屯兵於天水。一年多後,王承休欲求得藩鎮節杖,就將隴西一帶的花木獻給王衍,又稱讚秦州山水風光之美,人文薈萃之盛,請他到秦州一遊。前蜀乾德六年(924年)十月,王衍攜眾數萬人,從劍閣(今四川劍閣)出發巡遊秦州,在興州(今陝西略陽縣)遇到前來進攻的後唐軍隊,便率眾狼狽而歸。王承休得知後唐大兵壓境,驚恐萬狀,趕忙求計於安重霸,安重霸答曰:“劍門天下之險,雖有精兵,不可過也。然公受國恩,聞難不可不赴,願與公俱西”王承休平素信任安重霸,認為安重霸言之有理,故依從之,並將龍武都及新招集的近萬名士卒歸於安重霸麾下。但當王承休業已上馬,蜀軍開拔之時,安重霸卻突然變卦,以擔心隴西丟失為由,拒絕隨王承休同往。王承休明知被安重霸所出賣,但事已至此,隻得率軍上路。蜀、唐交戰,蜀軍一觸即潰,前蜀很快被後唐所滅。安重霸得到後唐李嗣源在河北起兵的消息,立即將秦、成等州獻於後唐而對之稱臣。
後唐天成(926年~929年)初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任安重霸為閬州(今四川閬中縣)團練使,不久又任他為京師左衛大將軍。安重霸常常以奸邪諂媚之心揣摩明宗的心思,投其所好,故得明宗的賞識寵信。明宗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授安重霸為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後改西京(今河北大名縣)留守,又升至京兆(今陝西西安)尹,一年後再改為雲州節度使。不久,安重霸因身體不好而致仕,返回上黨居所後病卒。
安重霸生活在封建軍閥混戰不已的五代十國時期,其政治立場完全隨權力的樞軸而旋轉。不論是在前蜀,還是在後唐,安重霸都對炙手可熱的當權者竭盡順應、巴結之能事,自己得以青雲直上。這種毫無政治抱負,一切隨政治風向強弱而轉移的市儈哲學,在今天看來是可恥可鄙的。
安重誨
安重誨(?~931年)。應州(今山西應縣)人,五代時期後唐大臣。安重誨年輕時即投於後唐莊宗李存勖的養子李嗣源軍中,因驍勇善戰,才識過人而逐漸得到李嗣源的賞識。在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誨為心腹,安重誨視李嗣源為知己,二人結成莫逆。後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發生兵變,莊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侍衛親軍前去平叛。李嗣源兵至魏州,反而利用兵變力量,與魏州士兵聯合南下。李存勖為部下所殺,李嗣源入洛陽稱帝,是為後唐明宗。安重誨因擁戴之功,益重受用,被任命為左領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領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一帶)節度使,升侍中及中書令。
莊宗統治後期,寵信宦官與伶官,迷戀女色,橫征暴斂,竭澤而漁、使得後唐君臣上下離心,民怨沸騰。明宗李嗣源繼位後,鏟除弊政,實行了一些為人民稱道的改革。這期間,安重誨作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以天下為己任,對內為治理江山社稷而出謀劃策;對外為遏抑藩鎮勢力過強而窮盡智思。後唐明宗一朝,政治較清明,人民生活較安定,一時被稱為“小康之局”,這與安重誨所作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明宗李嗣源雖為一國之至尊,但以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誨誦讀。安重誨特設端明殿,招納名土馮道與趙風,專門給明宗講述治國安邦之經略,使其處理政務能力頗有長進。
明宗為人雖寬厚,溫和,但仍帶有沙陀人之遺風,殺人輕率不顧後果。馬牧軍使田令方所養之馬瘦弱且死亡率高,論罪應處斬。安重海勸明宗道:“使天下聞以馬故,殺一軍使,是謂貴畜而賤人。”明宗認為他言之有理,將田令方赦免了。明宗曾派回紇人侯三銜命回國。侯三到達甘肅醴泉縣時,因該地僻狹,平素未備驛馬,縣令劉知章外出打獵,未能將馬匹及時給侯三以致誤事。侯三返回京城後,告知明宗,明宗大怒,令人將劉知章鎖拿至京城問罪。安重誨認為誅殺劉知章不妥,力陳斬劉之害處,劉知章才得以幸免。安重誨為國盡忠效力,鬥膽直言,使君主收回成命,實屬難得。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勢力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一大禍害。安重誨深感藩鎮林立,有礙集權,試圖在削奪藩鎮實權問題上能有所作為。
當時,任西川節度使的孟知祥和任東川節度使的董璋蓄誌謀反,由來已久。安重誨早就想將其裁抑,適遇兩川守將更戍,便委派自己的精兵良將,逐漸將其地盤分割、蠶食。孟知祥、董璋二人察覺出安重誨的意圖,頗不安寧。後來,安重誨派李嚴為西川監軍,盂知祥發怒曰:“天下藩鎮皆無監軍,安得爾獨來此?”將李嚴殺掉。安重誨又將東川的閬州(今四川閬中縣)分割出來,曰保寧軍,任命親信李仁矩為閬州節度使,以挾製董璋,被董璋派人殺死。安重誨削藩之舉雖未獲得成功,但他為鞏固後唐中央政權而解除藩鎮軍權,縮小其統治地盤,是有進步意義的。
長期的宦海生涯,使安重誨具有一定的洞察事物,防患於未然的政治遠見。後唐明宗養子、潞王李從珂任河中(今山西永濟縣)節度使,安重誨認為李從珂非李嗣源親生,素日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日後必為國家隱患,便以內調李從珂為名,行削奪其軍權之實。李從珂聞訊,縱容部下、牙內指揮使楊彥溫舉兵反叛。明宗得知,派人誘降楊彥溫,而安重誨則力主用兵,委派侍衛指揮使藥彥稠、西京留守索自通率兵討伐,斬殺楊彥溫。安重誨以此為契機,奏請明宗罷免李從珂節度使一職,並多次暗示李從珂失職,應依法從重處置,以求拔本塞源,除惡務盡。這種作法,引起明宗不悅,君臣間發生激烈衝突,從此產生裂痕。直到安重誨被殺時,還大聲疾呼:“其死無恨,但恨不與官家誅得潞王,他日必為朝廷之患。”果然,如安重誨所料,明宗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不久,長期覬覦帝位的潞王李從珂便取而代之了。
安重誨在明宗當政時因功獲寵,成為權傾天下的人物。朝廷中軍政要務,事無巨細,均予裁決,這些雖然使他做出了不少正確決策,但也使他滋生了專橫跋扈、恣意妄行的作風。
一次安重誨外出,路經禦史台門口,殿直馬延無意冒犯了他,他當即拔劍將馬延斬殺於禦史台門口。宰相任圜掌管國家財政,因政見不一與安重誨發生爭執,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而怏怏不樂,便以病為由辭職,退居磁州(今河北邯鄲)。任圜府中有一歌妓,能歌善舞,生得溫柔俏麗,安重誨欲納之為妾,遭到任圜拒絕,二人關係更趨惡化。後來,朱守殷謀反,安重誨派兵假傳聖旨到任圜家,誣任圜與朱守殷合謀叛亂,逼他“聚族酣飲而死。”這種置政敵於死地的做法,遭到了輿論的譴責,連安重誨本人也自覺理虧。
安重誨控製朝政,威懾百官,欺上瞞下,甚至明宗本人也畏他三分。夏州(今陝西靖邊縣)李仁福得知明宗喜好鷹鷂,便派人送來白鷹,安重誨拒絕納之。待他一離開,明宗心癢難撓,急忙派人將白鷹悄悄帶回宮中,然後弄到京城西郊嬉戲,一邊玩,一邊仍心有餘悸地對隨從說:“勿使重誨知也。”安重誨欺君擅權,對其心腹,偏聽偏信,竭力袒護縱容,以致造成冤案。一次,安重誨派親信韓玫、副供奉官烏昭遇出訪吳越國。韓玫依仗安重誨權勢,當眾多次淩辱烏昭遇,並在酗酒後用馬鞭抽打他,其劣跡很為吳越君臣所不服。吳越國王錢鏐欲將此事告知安重誨,烏昭遇覺得有辱於後唐國,執意不讓。韓玫返回後唐,反而在安重誨麵前誣陷烏昭遇,說他麵見錢鏐,卑躬稱臣,將朝廷機密泄露於錢鏐。安重誨輕信讒言,未加查明就逮捕了烏昭遇,使其屈死於獄中。
安重誨身兼要職,獨斷專行,逐漸不能為明宗所容。捧聖都軍使李行德、十將張儉上奏章彈劾安重誨私自招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這使對安重誨猜忌日深的明宗更為不安。此事雖經查證為小人誣陷,明宗亦將李行德、張儉等人滅族,但君臣間隔閡仍未消除。安重誨見自己威震人主,欲急流勇退,接連申請辭職,最後被批準以太子太師致仕。不久,明宗仍怕他心懷異誌,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以監督安重誨。李從璋派重兵包圍了安府,然後衝進安府,用大棒猛擊安重誨夫婦頭部,皆死於亂棒之下。
安重誨作為後唐明宗的股肱重臣,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懂得濟世安邦之經略,輔佐明宗,使明宗在位的7年(926年~933年)裏,戰事稀少,屢有豐年,人民獲得短期的休養生息。但他一旦在政治上得勢,就不能禮賢下士,回避權寵,而是欺君蔽主,剛愎自用,最終以悲劇告終。
安元信
安元信(862年~936年)。字子言,唐五代時期代北(今山西代縣)人,安元信出生將門,自幼習騎射,事唐末強藩李克用,曾跟從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唐僖宗光啟年間(885年~887年),活動於唐西北的吐渾赫連鐸部寇掠雲中。李克用聞訊後即派安元信率兵前往抵禦,結果在居庸關被赫連鐸擊敗。因李克用治軍嚴厲。性格急躁,安元信怕回去受罰,於是投奔定州王處存,受到厚待,被授為突騎都校。
唐昭宗乾寧(894年~897年)年間,王處存死,其子王郜嗣位。時值唐末另一強藩朱溫北上進攻河朔,兵臨定州城下。定州守軍不足,素無戰備,王郜新立,麵對如此局麵非常害怕,於是舉家棄城西奔太原的李克用。安元信也隨之而往,安元信到太原後,李克用並不責怪他,待之如初,並用為鐵林軍使。
唐天複元年(901年)四月,朱溫部將葛從周從土門西擊太原。安元信率軍在太原南麵的榆次設伏,擊敗葛從周的先鋒軍隊。不久,朱溫部將李思安進攻上黨(今山西長治市),李思安的副將秦武非常驍勇,一時無人敢與爭鋒。安元信不畏強敵勇敢出戰,陣斬秦武,敵軍為之沮喪,解圍而去。李克用聞訊後特將自己所乘之馬及所穿細鎧仗賞賜給他,並遷升他為突陣都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