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專家和妻子又慎重地討論了很久,終於下定決心要給孩子零用錢了。
不過他們在給孩子們零用錢之前,先訂出了五項條件:
一、零用錢的額度。父母不會自作主張,要和孩子們商量後決定。
二、零用錢按月發給,希望孩子能擬出花錢的計劃,好好運用。
三、想要零用錢,就一定要記帳。
四、每月一號發零用錢,到了月底,如果帳簿上的餘額和實際剩下的金額不符,就不發下個月的零用錢。
五、雖然兄弟之間差了兩歲,但是發給同樣多的零用錢。
孩子們同意了這些條件後,專家又和孩子們討論了零用錢的額度,結果兩兄弟吞吞吐吐,始終不肯說出想要多少。
最後專家隻好說:“兩百元怎麼樣?”兩兄弟立刻歡天喜地的答應了。
專家仍然替孩子們準備了文具用品和零食,偶爾他的妻子也親手做些點心給孩子們吃,讓他們什麼都不缺,和發零用錢以前一模一樣。
專家還特別設計了方便一年級小學生使用的零用錢記帳簿,這樣做,一方麵可以加強孩子的數學能力,一方麵也希望孩子學習擬定理財的計劃,切實執行。
最後,這位專家在日本幾所小學做了一次“父母何時給零用錢?”的問卷調查,得到以下的結果:
每天給占33.3%,要的時候才給占45%,一個星期給一次占13%,一個月給一次占9%。
這樣,他就得出了一個結論:每天給、要的時候才給、或一個星期給一次,都沒有辦法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
要給孩子零用錢,最好是按月發給,讓孩子知道在這段時間內隻能花這麼多錢,以免將來用錢無度,難以收拾。
一位母親因為孩子拒絕上學而來找這位專家。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三,花錢如流水,讓她非常煩惱。
專家問她怎麼給孩子零用錢,她說需要才給。專家讓她算算這個月給了孩子多少零用錢,然後把她大概記得的數目一加,竟然高達六萬九千日元。
怎麼會給一個初三的孩子這麼多錢呢?專家非常不解地詢問這位母親。
母親一臉無奈地說,如果不給,孩子就不肯去上學,結果不知不覺就給了這麼多。有時不給他錢,他就去偷,還會經常被警察抓去訓導呢!
這孩子是五個兄弟姊妹中的老小,從小母親非常疼他。就像專家所說的,幼兒期被寵壞的孩子無法控製自己的欲望,再加上小學時給零用錢的方式錯誤,使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膨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據說,很多孩子都是潛在的扒竊犯(沒有抓被警察抓到的扒竊犯)。舉例來說,幾個孩子一起去商店買東西,有的孩子隻有一百元,有的帶了二百元、五百元。隻有一百元的孩子看到別人買那麼多東西,可能就會羨慕得忍不住扒竊。所以要避免隨便給孩子零用錢,應該幫助孩子養成用錢有計劃的習慣。
二、日本人對孩子的“金錢教育”
有關錢的話題,可以說已經太多。對於錢的態度和看法,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對於錢已經有一種普遍被人所認同的看法,那就是“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就是人麵對金錢的矛盾、複雜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錢,每個人都需要為錢而奮鬥,而活著。與此同時,麵對錢還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人不能為了錢不擇手段,更不能為了錢甚至幹出傷天害理的時來。
正因為錢是一個具有正負兩方麵效益,需要讓人小心應對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對他實施一種教育,讓那些沒有社會經驗的孩子接受正確的金錢觀。一方麵,我們需要教育他們對金錢不能不屑一顧,因為沒有金錢,就不能解決吃飯的問題,吃不了飯,餓著肚子,你就什麼也幹不成,更談不上理想和信念,也談不上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麵,麵對金錢,又不能一味地往錢眼裏鑽,否則的話,很可能將自己置以危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