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日本人家庭教育中的“金錢觀”(1)(1 / 2)

一、日本孩子的“零花錢”

據日本貯蓄宣傳中心一九九七年的統計,日本現在中學生的月平均零花錢是兩千多日元,高中生平均是六千九百日元左右。

NHK對東京首都圈的七百五十人進行了采訪。其中百分之七十一的高中生對零花錢表示不夠或不滿,百分之二十九的人表示滿意。

有個女中學生介紹她一個月兩千多日元的零花錢往往由於違反家內協議如弄髒廚房而變為罰款。

還有的高中生因零花錢不夠,而想去打鍾點工,但被他們的母親阻止了。母親阻止的理由是:“想打工說明你就是想工作,那就別上學去找活幹吧。到高中畢業怎麼也得集中精力學習呀,怎麼能去打工,耽誤時間!”

有個高中男生則“不屈不撓”地向母親開展漲月零花錢的交涉。

關於孩子們把錢都用在何處的問題;百分之六十九的父母親不了解或者說極度信任,覺得對零花錢的去向不好太過於細致追究;百分之三十一的父母親則基本差不多知道孩子買了什麼。

社會調查給了父母們有關孩子零花錢的去向的答案。

首先,百分之八十五的零花錢用在飲食方麵。高中生們喜歡聚在二十四小時店裏買食品、飲料、口香糖、雜誌。在不景氣的日本經濟中仍然保持好勢頭的二十四小時店是等朋友、交換信息的好地方。快餐店則是“加深友情的場所”。

接下來的零花錢流向了卡拉OK。據說,這是發泄精神緊張的方法。孩子們熟知幾個小時唱下來僅二百日元的去處。

書、漫畫雜誌、CD、手提電話、男孩子喜歡去的社交場所——電子遊戲中心、女孩子喜歡與朋友共照的小不幹貼、衣服、化妝品等,無一不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孩子們與孩子們兜裏的零花錢。

一位高中女生的母親知道一下子給孩子一個月的零花錢,準會被她很快用光,就采取了申報製。星期天要與朋友到外麵玩,請把一天的日程講一下吧。給你五千日元足夠了吧。回家後,先把今天的帳報一下吧!這位日本母親拿著計算器,對照著女兒拿回的收據,剩餘是多少上交吧。女兒雖然嘟噥著嘴,說母親算得這麼精心,是不相信自己。母親則說,這不是不信任,而是培養你對金錢的正確感覺。女兒花錢時時常得算自己的預算還剩下多少,領收據向母親彙報。

有關專家與社會名人也認為,父母有責任給孩子所需要的零花錢,但一定程度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前麵提到的那位“不屈不撓”與母親交涉提高零花錢的男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的經濟狀況後,也開始反省自己的用錢方法了。

他的父親每月飲食、零花錢是三萬至四萬日元

他的私立高中費用是每月五萬日元

高考輔導私塾費是每月二萬日元

共計七萬日元

零用錢與午飯錢是每月二萬日元

他的弟弟最近新升入高中……

而他每月花在電子遊戲中心的則是八千日元,與朋友聊天每月三四千日元……於是,母子互不相讓的“交涉冷戰”開始緩和,理解會慢慢帶來倆人都認可的解決方式……日本一些家長會為孩子的零錢問題傷透腦筋。孩子上幼兒園以後,認識不少同齡的孩子,有些孩子的父親會給他們零用錢。每天放學回家時,他們就到路旁的商店買零食吃。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錢買零食吃,自己的孩子當然也會學著別人的樣子,向父母討要零用錢。

一位研究家庭教育問題的專家,麵對這種現象,曾作過一次實驗。這種實驗,首先從自己的孩子身上入手。他和妻子商量好,兩個人連夜趕工,把餅幹盒剪成一張張玩具錢,發給孩子,然後在家裏開了一個“我家商店”。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以後,他們立刻開店,店裏擺放著孩子喜歡吃的口香糖、巧克力和牛奶糖等零食,而且定價便宜,用玩具錢可以買到比真錢更多的東西。

附近的小朋友看了,都說“我家商店”物美價廉,紛紛掏錢要來買。專家和妻子費了好大勁才說服這些孩子,告訴他們,這個店的東西一定要用玩具錢才能買。

他們用這種方式化解了孩子對金錢的興趣,讓他們安然度過了幼兒園階段。

終於,孩子們要升上小學了。上小學以後,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有零用錢,孩子們又來向他們抱怨了,孩子們纏著專家問:“爸爸,為什麼我們沒有零用錢呢?給我們零用錢嘛!別的同學都有,就我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