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二戰後日本的家庭教育(4)(1 / 3)

縱觀20世紀,一大人文奇觀便是大批猶太天才的橫空出世。例如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猶太人占著與其總人口極不相稱的高比例。僅1901-1973年這73年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共411人,其中猶太人便有65人,竟占獲獎人數的15.8%,而全世界50餘億人口中猶太人僅有1600萬,隻占世界人口的0.3%,如此之小的民族竟出現如此之多的天才,在世界曆史上也許隻有古希臘才堪可比。

為什麼猶太民族5000年來沒有像人類曆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些成千上萬的民族、部落那樣歸於消失呢?為什麼猶太人在曆經了被屠殺600萬的劫難後仍在20世紀發出熠熠之光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找尋了盡可能尋找到的關於猶太人的材料,得出了以下四點最深的感受。

首先,猶太民族是一個最熱愛知識的民族。

還在猶太教經典《塔木德》中就有:“無論誰為鑽研《托拉》而鑽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種種褒獎;不僅如此,而且整個世界都受惠於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溫順謙恭,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能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他世界享有了聰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關於猶太民族熱愛知識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例如一位12世紀的猶太哲人邁蒙尼德就這樣說過:“每個以色列人,不管年輕還是年老,強健還是羸弱,都必須鑽研《托拉》,甚至一個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討的叫花子,一個要養家糊口的人,也必須擠出一段時間日夜鑽研。”

而另一位猶太作家在自己的自傳中寫到,在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一個小鎮上,猶太人為了能夠送孩子上學,竟不惜傾家蕩產。不少窮苦人為了替孩子交納學費,“賣掉了自己最後一個枝形燈架或者僅有的枕頭。”這種學習的熱情使當地猶太人中除了一個傻子外,沒有第二個文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的基督教卻全部是文盲。

正是因為這樣,猶太民族在曆史上就幾乎是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由此可見其對知識、教育的熱愛與重視。

其次,猶太民族是一個最熱愛孩子最熱愛家庭教育的民族。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猶太民族的理想婚配都是拉比或有學問人的孩子同富商孩子的結合,而且以多生孩子為榮耀,由此可以看出其對知識、孩子熱愛之一斑。

但是這種多生又不是一種簡單的多生,猶太民族是一個最講究優生的民族,其禁忌事項之多是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可相比的。如為了給孕母提供營養,甚至整個家庭為之忍饑挨餓也在所不惜等等,而這一點對胎兒智力的保證已為現代科學所證實。

而當孩子生下來後,母親更是專心教育。直到今天猶太民族的婦女就業率仍比其他民族都低。由於母親們留在家裏教育孩子,很多猶太天才對母親的回憶要比父親親切可愛得多。如維納的母親很小就在花園裏給他讀書:“對於我這個很幼小的孩子來說,隻有我的親切可愛的母親,才是唯一的親人。”而《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更是一輩子深陷於戀母情結之中而不能自拔。

在母係社會,孩子的生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僅不會受任何歧視,相反卻是最崇高無上的。在原始公社中,母親生育的價值得到完全的承認,它是整個社會勞動中最重要的勞動,同男子狩獵等一樣,在生育期間不僅不會剝奪她的權力,相反卻會給以更多的照顧,正如男子狩獵前給予更多的食物一樣。

但是到了夫係社會,成年男子成為社會的中心,母親、孩子、生育退避到了社會的一角,哺育孩子成了一個人的私事,因此社會和他人都不去關心。由於男性並不懂得生育之事,因此隻重視數量而不重視質量。直到現在,在談到其社會價值時,人們仍隻看到物質資料生產的社會價值,而將生育行為的社會價值忽視了。

近年來也有人計算其經濟價值,但卻隻是從消費角度計算新生人口對社會物質財富的人均占有量的影響,以此作為控製人口數量,避免社會價值方麵說明人口再生產中社會投入的意義及其必要的價值量,卻很少有人研究。於是生育行為的社會價值,僅僅體現為對生育行為的限製和被限製方麵,而其內涵卻被淡化了。這主要是因為夫係社會後,原始公社解體,分配單位縮小至每個家庭,生育職能在家庭內部完成,導致生兒育女被當成家庭私事,未曾認真考慮其社會經濟價值的緣故。事實上把生育的權力交給家庭而不是社會,是夫係社會同母係社會的一個重要區別,從此母親同孩子的重要地位就大大的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