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前,聽了外交部歐美司副司長李先平先生對歐美特別是德國的簡要介紹,到德國後便格外注意收集相關信息,想驗證一些有關“歐洲夢”、“美國夢”與“中國夢”的看法,作出一些自己的判斷。
可由於語言障礙,我難以完全如願以償,但從零星看到的中文報刊所披露的信息中,仍能強烈地感受到德國、歐洲和世界好像比我們自己更加關注中國模式、中國力量和“中國夢”。
12月22日的《歐洲時報》這樣講述“中國夢”:
中國人用整整30年時間托起了完整的“中國夢”。認為1978年的12月18日,對於13億中國人和數千萬海外華僑華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象征著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從此中國人的命運隨之而發生巨變,這個日子因其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將永垂中華民族發展之史冊。
“中國夢”首先是由一係列讓世人難以置信的數字組成。歐洲有人統計,中國改革開放這30年,4億人脫離了貧困,GDP增長了67倍,世界排名躍升到第4位(實際上已超過德國,次於美、日,位列第3),國家財政增長了45倍,2007年時已達51 322億元,而且到2008年9月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是日本的2倍。這些令人目眩的奇跡般的數字,有歐洲人把它們計算成相當於美國速度、歐洲速度、日本速度的倍數,認為中國人用30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至少100年的發展道路。
身在異國他鄉,於華人報刊上讀到這類文字,真是有“家書抵萬金”的感覺。《歐洲時報》是法國報紙,我不由得想起了9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顧維鈞。這位留美國際法博士外交官於困厄之境舌戰群雄,以中國不可一日無孔子恰如歐陸不可一日無耶穌之喻而語驚四座,他力爭國家利益的策略和技巧不可謂不優秀,但最後的結局是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決定一切,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利益悉數由日本強盜沿襲,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國為刀俎、人為魚肉,任由列強欺辱。外交才俊顧維鈞的報國無門,是積貧積弱的中國的失敗,印證的是“弱國無外交”的鐵律。
光陰荏苒,時移世易,這90年以降,特別是近60年和近30年以來,這個世界可謂是“換了人間”。
一篇文章講了某個日本右翼大佬的故事。說這位大佬在北京、上海、重慶等中國城市轉了一圈,回國後在一個日本右翼精英會上講:由於中國一開始不肯學習,後來又胡亂學習,而日本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學習,所以日本過了100年好日子;現在日本的好日子到頭了,因為中國也開始學習並上了軌道了,隻要中國不犯大的錯誤,就算小錯不斷,其崛起也是必然的。日本所能做的,就是現階段努力誘使中國犯錯誤,以延緩中國崛起的速度,但也要做好另一種準備,就是在實在遏製不了的時候“歸順”。
“中國夢”因中國速度已不容置疑,它讓敏感的日本右翼大佬感到震驚應不算意外,日本要想像在“巴黎和會”上那樣肆意欺辱中國,那隻能是夢中追憶的事啦。
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夢”象征著自由平等與社會福利,“美國夢”則象征著充滿機遇與點石成金,“中國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