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以商貿和文化繁榮著名,也是歐洲強大的教會中心,擁有12座羅馬式教堂和建造年代最為久長、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科隆大教堂。
如果說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物化展示的話,那麼,科隆大教堂也應當視為日耳曼民族性格的體現。
科隆大教堂於1248年8月15日奠基並開始建造。盡管條件艱苦,資金緊張,但設計師們始終沒有絲毫的馬虎。在不具備現代幾何學和力學知識的情況下,對於教堂的每一個細節部分,設計師們都反複研究,邊試驗邊建造。甚至在沒有統一的尺寸標準的情況下,那些不知名的偉大的建築師們索性親手去搭建模型和製造實物,為的是保證一次成功。後來,由於經費緊張,加上地區主教之間爭權奪利,許多參與施工的人就是靠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職工作的——他們篤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間天堂祈求上帝的賜福。
功夫不負有心人。教堂的內殿於1322年舉行了獻祭,地區主教海因裏希·馮·維思伯格主持了唱詩堂封頂儀式。
大教堂於1520年才開始逐漸修建。當時的人們試圖在原教堂的南麵並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築未蓋成便倒塌了,隻剩下一個木製起重機孤零零地站在那裏,未完工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世紀。19世紀60年代,強盛的普魯士帝國財力雄厚,德國人極欲表現自己的強國地位,科隆大教堂未盡的工程重新提上議事日程,而且采納大文豪歌德等眾多名人的建議,下定決心要在原教堂基礎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1864年,科隆市發行彩票籌集建設資金,其後,科隆大教堂一層又一層地加高,一間又一間地加寬,形成了大教堂的主體建築群,並保證了整個工程於1880年最終建造完畢,人們看到了聳入雲天的雙塔和它所代表的世界上基督教堂的高度:157. 38米,當時的世界最高建築。
科隆大教堂內有不少罕見珍寶。最著名的是重達24噸的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無霸”大擺鍾和一個中世紀的黃金匣——三王龕。
三王龕則是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組合而成的“寶中寶”。“三王龕”是因耶穌的故事而得名。傳說耶穌降生時,有東方三博士前來朝聖,顯示他是基督。傳說《聖經》裏的三王是菲利克斯、那博和格列高·馮·斯博烈托,正是因為他們才興建了科隆大教堂。史載:1164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意大利宰相巴巴羅薩和大主教萊納德將三王的殘骸作為戰利品從米蘭帶到科隆。從那時起,科隆才可以作為朝聖的城市與亞什和特裏爾一比高下。為了供奉聖骨,人們在萊茵河邊修建了卡羅林根式的教堂。後來,由於三王龕的製成,當時的教廷決定修建一座哥特式的教堂來代替。科隆大教堂還有許多關於“三聖節”故事的彩色玻璃和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全世界教堂史上絕無僅有的632年的艱辛付出,這份勤奮、堅韌、嚴謹和執著,成就了世界上最高、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成就了一份人類有關宗教的一段曲折輝煌的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