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立福臨,朝廷攝政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多爾袞誅殺阿達禮、碩讬,與諸王、諸貝勒、群臣奉福臨即位。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左右輔政,等福臨年長後,當即歸政。這個方案,打破了僵局。多爾袞顧全了大局,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也不是這場爭鬥的失敗者,由於擁立6歲的福臨,一切實權掌握在他手中,與濟爾哈朗商議罷黜諸王貝勒在六部的官職。順治元年正月,禁止外國饋贈清朝諸王貝勒。濟爾哈朗諭令諸大臣,凡事先奏請攝政王多爾袞,書寫名字時,多爾袞亦先之。由是多爾袞始專政,成為清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
清軍入關,進攻義軍
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消息傳到清廷,朝野震動。當權的多爾袞決定立即入關,爭奪政權。這時,本已投降農民起義軍的鎮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因不滿起義軍對其家屬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於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十三日與劉宗敏率兵前往征討,吳三桂自料不敵起義軍,遂請求清朝出兵援助。四月二十一日,農民起義軍抵達山海關,與吳三桂展開激戰。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眼看就要戰敗,遂出關至歡喜嶺上的威遠台謁見清攝政王多爾袞,再次請求清軍入援。多爾袞立即下令清軍三路入關,向農民起義軍陣地發動猛攻。起義軍寡不敵眾,劉宗敏受傷,李自成隻得下令撤退,於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
以圖進取,遷都北京
順治元年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時稱燕京)。
清朝遷都北京既是出於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於退可出關外的戰略考慮。清廷以多爾袞為首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北京,隻有占據這個關口才能進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八月二十日,清朝開始遷都。九月,順治帝從盛京(沈陽)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十月初十,皇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治。
“點評”
多爾袞位寵功高,擅權過甚。在排除異己的同時,則任人唯親。他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都得到重用。尤其對多鐸,待之甚厚,順治四年,封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取代了濟爾哈朗。多爾袞厚自奉養,睿王府宏偉壯麗,甚過帝居。縱觀多爾袞的一生,他功大於過,不失為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統一中國的問題上,他有著卓越的見識和膽量,是別人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