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曆史不長,具有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的雙重屬性。因特網的曆史更短,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此領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後10~15年。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增長速度是經濟增長速度的2~3倍。“九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增長速度是總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3倍。
4.信息市場潛力大
我國消費信息產品和服務市場增長迅速,潛力巨大。到2000年,全國信息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4000億元,比20世紀90年代初擴大了8倍。我國彩色電視機、微型計算機、移動電話、集成電路等主要電子產品的產業規模日漸壯大。我國的有線電視用戶達1億戶,電視網絡已成為世界第1位,固定電話網絡規模已居世界第2位,這也會有利於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進入,從根本上提升相關產業的素質。
5.信息設施有較好的基礎
目前我國通信網已擁有光纖、數字微波、衛星、程控交換、移動通信、因特網等多種技術手段,長途傳輸、電話交換以及移動通信都實現了數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推進。全國性信息應用係統現已經遍及金融、海關、財稅、外貿等各個部門與行業,區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各種類型的電子商務發展加快,上網企業迅速增加,網上交易額逐步增長,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媒體等各種信息產業形態已經起步。
6.有民間資本支撐和局部技術優勢
我國有100000億元的民間資本可為加大資金投入、實現技術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撐。盡管我們國家在總體上,經濟科技實力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但在計算機、係統集成、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數字程控交換、光通信、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這為實施技術跨越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們有可能利用“贏家通吃”的規律,即技術上領先一步,有可能占領該領域的大部分市場。
7.有一批創新主體和示範工程
有7萬家具有機製優勢和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企業和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創新主體和載體。我國信息化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金橋”“金卡”“金稅”“金關”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開通運行。
8.有市場體製支撐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日臻完善,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通過改革,特別是一係列有利於發揮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作用的製度創新,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將會被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出來,所有這些都為激勵和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要把上述跨越式發展的潛在因素變成現實,必須進行製度創新。沒有製度創新,技術跨越是不可能的。
(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能帶動工業化向縱深發展
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推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信息技術輻射傳統產業
信息生產力具有極大的輻射性。如在農業生產中發展精準農業,利用計算機和控製技術實現品種選育、模式化栽培、節水灌溉等係列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在工業中大力推廣應用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縮短開發周期、降低製造成本、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在服務業中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增加產業附加值。
2.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
信息技術有高度創新性、高度滲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傳統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集成製造、機電一體化以及電子商務引發商務領域的變革等,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信息技術對結構升級的作用是深入、立體和內在的提升,能夠在其他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所有環節發揮作用,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網給美國人帶來的成本節約高達每年2000億美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0.4%。
3.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傳統產業的分化和替代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傳統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並使傳統產業不斷走向分化,在分化過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實現了升級換代。通過信息化帶動經濟結構調整,促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質量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信息產業因其關聯度、感應度、帶動度大,能提供高技術、高性能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突破現有的需求約束,創造新的需求,帶動新產業的發展。
4.信息技術能夠通過管理創新重組傳統產業
經濟活動的效率取決於人、財、物的動態配置效率,而決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生產組織、經營模式和社會協作方式,為結構調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
5.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產業的時空限製
衛星通訊、高速網絡、可視電話、聯機檢索、電視會議係統等一係列先進技術使信息的流通時間由過去的以周、日計縮短為現在以分、秒計,大大加快了財富的增值過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工業經濟的空間擴大到覆蓋全球的若幹領域,大型跨國公司有效地組織其經營活動,因特網上的購物已沒有了國界,也沒有晝夜之分。
(四)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帶動社會經濟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對於教育會產生如下革命性變化。①有利於縮小地區教育差距。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之間的教育水平還存在著很大差別,遠程網絡教育將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製,具有覆蓋麵廣、全方位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的優勢,對人力資源開發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②有利於低成本擴大教育規模。傳統校園教育因其課堂麵授性質和成本結構特點需要投入大量教師和巨額資金,限製了傳統教育在短期內的大規模發展。利用現有的教學和科研力量,發展現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較快地將教育普及到傳統課堂不能達到的地方。③有利於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因特網跨越時空的特點,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廣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區的分布式教育資源網。④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現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廣播與電視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師生分離、反饋滯後、交互困難等弱點,為在遠程狀態下進行個別化學習的學員營造能夠再現麵對麵教學輔導的教學氛圍,提供師生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機會。⑤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網絡教學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等方麵的特征。254個對照實驗表明,教學中適當使用計算機和因特網使學生掌握某種知識所用的時間減少了30%。⑥有助於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計算機的最大教育價值在於讓學生獲得學習自由,確立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嚐試和創造的條件。⑦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製。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以模擬大量的現實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課堂,使學生獲得與現實世界較為接近的體驗。更進一步,利用計算機網絡使學校與校外社會連為一體,例如:美國宇航局通過因特網向中學生開放,允許他們與宇航員對話和收集關於太空的信息。⑧有助於加快知識更新速度。現代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與這種“知識爆炸”相適應,計算機網絡上的電子化課程知識能較快地進行更新,更新可發生在一周之內。⑨有利於實施寬進嚴出的機製。
堅持教育先行,要加強三個方麵的教育。一是學校教育。教育一方麵要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麵要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二是對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領導幹部的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是在信息社會中人們所具備的信息處理所需的實際技能和對信息進行篩選、鑒別和使用的能力。網絡已成為開展領導活動和行使領導職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領導幹部信息素質迫在眉睫。三是國民素質教育。在全社會開展廣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