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2 / 3)

3.政府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美國數百個聯邦政府機構具有信息收集、統計、調查的職能,但收集信息必須報行政管理和預算局批準,由行政管理和預算局進行協調。各政府機構每次信息收集,必須提前60天在《聯邦公告》上通報,在這60天內,任何人都有權對此發表意見和評論。在向行政管理和預算局申報時,必須將《聯邦公告》上征集的全部意見一起報告。批準後的信息收集有一個統一的信息收集代碼,沒有這個代碼的信息收集就不是合法的收集,企業和公民有權不填報。根據《信息自由法》和《文書工作縮減法》的規定,凡是賦予信息收集代碼的信息,除法律規定不能公開的以外,一律向社會發布。許多政府機構設置了信息解密辦公室,根據法律規定,及時將原來定為機密的信息解密。

與我國相比,美國政府信息資源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為了保證政府各個部門履行其職責需要,美國每年進行數百種信息收集,使聯邦政府成為美國最大的信息收集者、生產者、發布者,1998年達到了350萬人的年工作量。這麼大量的工作,都是通過統一協調,避免了重複浪費。全部的統計調查資料不收成本費,可免費在政府部門內共享,絕大部分(除列為機密的以外)向全社會免費提供。第二,協調部門和統計實施部門分開,保證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和信息共享的實現。第三,聯邦政府機構除有一定的人員從事統計調查外,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委托信息服務機構進行。

4.管理體製

美國政府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組織體係和工作程序。所有聯邦政府機構,都設立了直接向部門主要領導報告的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ficer),設有專門的辦事機構。各個部門必須製定本部門的《信息資源管理戰略規劃》,而且每年滾動進行。《信息資源管理戰略規劃》主要包括網絡建設規劃、信息收集規劃、重要信息係統規劃等內容,提出每年和五年的目標及對資源(包括資金)的要求。州政府有的設立信息資源管理部,如得克薩斯州、明尼蘇達州等;有的設置州信息主管,在信息主管下設一個或幾個管理機構,如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等(全美國的信息技術產品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州)。

5.資金投入

美國政府在信息化建設投入上,采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必要的支出得到充分的保障。10年前,聯邦政府每年在IT上的支出為180億美元,現在為230億~250億美元。據估計,美國聯邦政府從1981年到1998年,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麵共支付了約4000億美元。州政府的支出視州的大小而不同,得克薩斯州1998財政年度的預算為18億美元。如果一般以10億美元推算,50個州的總開支約為500億美元。各種地方政府的開支總額,按與州政府持平推算,也是500億美元。以上相加,美國政府部門每年在IT上的開支,約為1200多億美元。盡管我國政府在信息化投入方麵,沒有一個權威的統計數據,但資金嚴重不足確是事實。政府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二)對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我國信息化工作,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1984年,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劃委員會成立了信息管理辦公室,負責推動國務院有關部委的信息係統建設工作。198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經濟信息係統領導小組和國家信息中心,負責國家經濟信息係統的規劃和建設。各個部委局和地方省市縣先後成立了信息中心。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信息化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1993年,國務院成立了國家經濟信息化聯係會議,開始實施了“金橋”“金關”“金卡”“金稅”等信息化重大工程。1994年,廣東省率先成立了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1996年,國務院成立了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了對全國信息化工作的統一領導,大大推動了信息化建設。我國信息化工作主要在兩個方麵:一個是“金”字係列工程,另一個是政府上網工程。

在“金”字係列工程方麵,“金橋工程”直接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決策服務,計劃建成一個連接全國各省市區、400多個中心城市,與幾十個部委互聯的專用基礎通信網絡,具有相當規模的服務能力。“金關工程”是國家為提高外貿及相關領域的現代化管理和服務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網絡係統,已經製定並實施了進出口企業代碼、進出口商品代碼兩項標準,建設了配額許可證管理係統、進出口統計管理係統、出口退稅管理係統、出口收彙和進口付彙核銷係統等應用係統。到1999年,“金關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銀行、外彙管理局和海關的計算機聯網。全國外彙指定銀行、外彙管理局和海關計算機網絡係統的建立,實現了在進行進出口結彙業務時的全國進出口報關單聯網核查,對進出口企業的報關單給予核驗,有效地防止利用假報關單騙彙、逃彙和套彙等違法事件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外貿企業進出口結彙的效率。“金卡工程”主要是推動銀行卡跨行業務的聯營工作,其中12個試點城市已全部實現了同城跨行的自動取款機聯網,全國電子聯行係統每天處理5萬多筆業務,金額達800億~1000億元,每天為國家增加可使用資金500億元;非銀行智能卡也在公安、保險、勞動工資、交通管理、醫療衛生等各領域廣泛應用。“金稅工程”的首期工程是建立增值稅專用發票計算機稽核係統。據不完全統計,增值稅計算機稽核係統運行3年多來,共查出利用假發票違法違紀案件3萬多起,追繳稅款1.5億元。

三、加快推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決策

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21世紀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信息化是由計算機與網絡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的一種社會經濟過程,它包括信息技術的產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內容。

(一)管理信息化、市場網絡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從管理信息化來看,一是產品生產過程信息化,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編製(CAPP),也就是說從產品的設計、工藝編製到製造過程全部數字化;二是過程信息化,包括辦公自動化(OA)、材料需求計劃(MRP)、企業資源計劃(ERP)、管理信息係統(MIS)、決策支持係統(DSS)、專家係統(ES)等;三是柔性製造係統(FRP)和加工中心(MC);四是測試(CAT)、質量控製的信息化;五是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CIMS);六是因特網和內部網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網絡係統。

從市場營銷網絡化來看,在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物質資源的重要性已讓位於信息資源,誰擁有準確、及時、可靠、全麵的信息,誰就占有市場的主動權。市場和銷售的網絡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全球大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信息采集員。

(二)我國實現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的條件

1.後發成本優勢

我國能夠通過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超越一些曆史發展階段,直接學習和利用發達國家已有經驗和技術,享受“後發優勢”。作為後來者,我們不需要花費巨資來從事研究與開發,大大減少開發過程的風險成本,可以把節約下來的大量資源用於其他經濟活動,促進經濟更快地發展。網絡技術為後來者開辟了“新大陸”並大大降低了後繼者的進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對後來者來說,重要性不亞於對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利用。此外,國際貿易不僅使後來者擴大了銷售市場,促進了國內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還能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後發者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資本和技術,從而有利於克服要素“瓶頸”。

2.後來者沒有結構慣性

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體係完整而且聯係密切,具有強大的慣性,進行結構調整,成本過大。我們可以在新的起點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時間,實現具有現代意義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工業化。

3.信息產業容易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