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維護農民的自身權益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僅能把千家萬戶的分散農民組織起來,實現專業化、規模化及現代化,而且能夠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而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基本的政策選擇在於:遵循國際合作運動的基本準則,從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切實尊重與滿足廣大農民組織起來的願望;科學界定政府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的導向扶持功能,優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育的外部環境;積極探索與發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製,借助於產權製度改革,逐步將傳統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改造成為產權明晰、管理科學、服務全麵、運行良好的現代股份合作製度體係,從而為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升與農民利益的自我保護創造良好的製度基礎。
(三)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係,維護農民正當的國民待遇
總體目標是:按照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的方針,建立起適應農村不同需求的多層次、多支柱、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農村社會保障體係主要包括醫療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運行中應遵循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低水平與廣覆蓋相結合、資金籌措多元化、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相適應四大原則;製定農村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係的組織係統與管理體製;積極籌措社會保障資金;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思路,切實保護農民正當的國民待遇,實現社會保障體係的城鄉一體化。
(四)加大財政支農力度,轉變政府支農方式
現階段財政支農實行收入、生產與生態三大目標並重。基本構想為:一個思路——創新製度供給,統籌城鄉要素;兩個轉變——實現由“黃箱”支持向“綠箱”支持的轉變,由間接支持向直接支持的轉變;三個結合——加大支農力度與轉換支農方式相結合,增加農業投入與強化投資管理相結合,政府主導地位與其他投資主體相結合。與此相適應的財政支農政策設計:一是健全財政支農法律體係,推行農業支持法製化管理;二是發揮政策財政支持的引導示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三是完善管理與監督機製,全麵提高財政支農效率;四是明確支持農業戰略重點,調整“綠箱”支持結構。
(五)規範農村土地流轉製度,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農村土地流轉的目的在於,在公平與效率雙重目標有機協調的基礎上,借助於農戶家庭經營規模的適度擴張,實現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麵提升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效率。農村土地流轉製度創新必須遵循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市場機製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原則、因地製宜原則、自願互利原則。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是:土地轉包轉讓、土地租賃、土地抵押、土地入股、土地買賣。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設計大致涵蓋:積極培植農村土地市場,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交易載體;適度深化農村土地產權製度改革,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必要的產權基礎;強化政府的宏觀協調與政策引導,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農村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完善的組織保障。
課題組成員:李嶽雲應瑞瑤馮繼康高瑛
郭軍盈黃軍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