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2 / 3)

(3)勞動。“三農”所麵臨的第二個難題即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農村人口將逐步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力逐步向非農產業轉移。但由於城鄉嚴重分割的戶籍製度的長期實施,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相對滯後,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被迫走上雙軌並行的途徑,即“離土離鄉”式轉移和“離土不離鄉”式轉移。前者是指離開土地的農民進城從事工業和服務業,後者是指離開土地的農民就地非農就業,或是進當地的鄉鎮企業,或是進當地集鎮從事商貿服務。從吸納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來看,目前“離土不離鄉”式大於“離土離鄉”式。但“離土不離鄉”式轉移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即當地有鄉鎮工業發展的基礎,或有鄰近大中城市或大工業的輻射。因而“離土不離鄉”轉移僅局限於東部發達地區及大中城市的周邊地區。從長遠來看,還應該把重點放在“離土離鄉”式轉移。這就需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和不合理收費,切實解決好農民進城落戶、子女教育、勞動保障等方麵待遇。

3.統籌城鄉發展,在經濟、社會上平等對待“三農”

城鄉統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十分複雜的社會、政治問題。城鄉發展的失調雖然主要是由於土地、資本、勞動和管理四大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而引起的工農產業關係、城鄉經濟關係不和諧造成,但這並不是全部原因,還有一些與經濟問題密切關聯的社會、政治因素在起作用。

戶籍製度人為地區別城鄉居民的身份,形成市民和農民不同的社會待遇。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更多好處留給城市和市民,而農村和農民卻享受不到政府財政給予城市和市民的許多好處,這種做法使城鄉發展、城鄉居民差距不斷拉大。農村社會事業比城市明顯滯後的突出例子就是教育和衛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不論城鄉都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與城市義務教育相比,農村子女的義務教育主要還是由農民來負擔。此外是衛生事業。城市大部分居民實行的是公費醫療。醫療製度改革以後,城市居民看病也要負擔一小部分醫療費用。而農民得了病完全是自己負擔。現在各地鼓勵農民參加合作醫療,但每人每年要交幾十元,這對城市居民來說或許是很小的費用,但對於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來說,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城鄉建設費用過多投放於城市建設,忽視農村建設,形成鮮明的城鄉反差。我國13億人口中9億居住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整個國家的全麵小康。

四、化解“三農”難題的對策

(一)推進城市化與工業化,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大致分為農村內部(按產業)轉移與農村外部(按空間)轉移兩種形式。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機會。主要政策建議:加快經濟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以產業為依托,全方位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與收入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全麵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借助於製度變遷,緩解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良性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全麵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進而強化農村勞動力的市場談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