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3 / 3)

2005年7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15次學習講話中指出:“必須從確保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安全環境和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略高度,全麵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推進國防建設,促進和保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勝利實現。”胡總書記的講話,是成渝經濟區必須特別關注的課題,並要在國防科技工業建設上實行以下策略。

1.國家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相結合

國防科技工業產品是特殊的公共產品,許多都無法進入商業化運作,隻能依靠國家投入作保證。但光有國家投入還不足以保證國防科技工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必須有區域經濟的發展作支撐。成渝經濟區必須在繼續發揮軍轉民作用和軍民兩用高技術轉移的基礎上,配合國家的投入和寓軍於民政策的實施,積極承擔國防科技工業擴散的軍品,用地方經濟的發展來保障本地區國防科技工業所承擔任務的實現。

2.依托成渝經濟區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兩個基地

一是高新技術研發基地,二是先進製造業基地。國防科研是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世界上許多高科技都是先從國防科技工業研發成功、並在實戰中開始應用,逐步轉移到民用領域。國防科技轉移到民用,理論上稱為“潛應用”。把“潛應用”的成果開發出來,推廣到民用經濟領域,是和平時期世界各國軍方和政府部門不遺餘力追求的目標。專家估計,“潛應用”的能量可以釋放到1∶100。國防科技工業是成渝經濟區區域科技創新體係建設的重要資源,釋放“潛應用”能量,建設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是成渝經濟區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重慶、成都、綿陽等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應與國防科技工業緊密結合,在成渝經濟區培育出“潛應用”能量釋放最好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

3.采取軍民結合和現代產權製度的方式,把已經成熟的核工業和航空工業的軍民兩用技術向商品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方向轉化

(1)核工業方麵。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將在“自我設計、自我製造、自我管理、自我運行”方針指導下,大力發展核電,核電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建在成都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是全國最具有核蒸汽供應係統設計水平和實踐經驗的科研機構。位於德陽和自貢的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東方鍋爐、中國二重,有批量生產大型火電、水電機組的能力。參加過2×60萬千瓦核電機組設備的製造,實力高於全國另兩個電站設備製造集團,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全國唯一的核電站燃料生產供應商812廠設在宜賓。鑒於這種情況,我們力主在成渝經濟區建立一個核蒸汽供應係統設計公司和核電設備製造公司,同時希望在全國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同樣的公司,形成競爭格局。世界上最著名的核蒸汽供應係統設計公司是美國的西屋公司和法國的法馬通公司,我們期望在成都建立起中國的西屋公司或法馬通公司。

(2)在飛機製造工業方麵。成都是全國主要航空工業基地之一,是研究、設計、製造、航空電子等配套齊全的基地之一。成都主要製造軍用飛機,同時也承包波音、空客飛機部件製造,還與其他公司合作研製中國的民用支線飛機和幹線飛機。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與巴基斯坦合資、合作研製的殲擊機“梟龍”在新加坡航展上展出後,震動了世界。這不僅創造了中外合資合作製造軍用飛機的先例,還創造了中外合資飛機製造公司的新模式。這種格局使我們感到,在成都建立一個由各方麵投資組建的航空集團公司的條件已經成熟。全國其他飛機製造基地也可組建同樣的公司,形成競爭格局。

4.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新模式

國防科技工業在相對平靜的和平時期如何發展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對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中國,更多了一重挑戰:市場經濟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和遊戲規則,要求我們思考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新模式。成渝經濟區國防科技工業經過26年的改革積累,正在邁上一個超越前26年的新階段,從關注短期政策效果(脫困)轉向追求長期政策目標:通過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戰略,建立軍品民品生產一體化的工業基礎和軍民高度融合的國防工業體係。這個新的時期需要新思維、大戰略、新政策,需要在更高層次上來解決軍民分割、條塊分割的老問題,切入點不再是單個企業,不再僅僅是脫困,而是整個國防工業體係、區域創新體係、國家工業基礎、戰略後方基地相結合配套的建設。我們期望這個探索在成渝經濟區取得成功。

(五)以城市群、城市帶為依托,把重慶、成都兩大增長極連接和整合為一個巨大的增長軸,推進成渝經濟區的快速發展經濟區的特征之一是城市密集,形成群、帶結構。這些群、帶集中了經濟區經濟總量的很大比重,經濟區未來的發展也取決於這些群、帶的壯大和新的群、帶的形成。因此,建設經濟區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建設城市的群、帶。成渝經濟區是我國西部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490人,高於東部和中部的平均水平,約為西部地區的10倍;城市密度為每萬平方公裏1.73個,高於全國平均每萬平方公裏0.7個,低於東部的每萬平方公裏2.84個,但高於中部的每萬平方公裏1.51個,為西部每萬平方公裏0.24個的7倍,並且已形成群、帶結構。由於人口多,2003年的城市化率約為35.15%,低於全國39.09%的水平。因此,依托城市、發展城市,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策略,是成渝經濟區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