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按照工業化的產業演變規律,在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著重解決“三農”問題中推進工業化
工業化的過程不是孤立地發展工業、單純提高GDP中工業比重的過程,而是一個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在GDP中的比重此消彼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二、三次產業轉移的過程。工業化的最終結果,並不表現為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提升,而是下降。與此同時,農民在城市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大幅度上升。2003年成渝經濟區三次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為17∶44∶39,城市化率約為35.5%,顯然與成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有很長的距離。為此,成渝經濟區必須大力發展工業,但隻有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第二產業比重才能上升;隻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第三產業比重才能上升。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但不是一個自然和自發的過程,而是一個三次產業同時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在成渝經濟區第一產業仍占17%,從業人員仍占70%左右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工業化,就必須有一個繁榮的農村經濟作基礎,有高素質的勞動力作後備,有為發達的第三產業、為物質產品生產和生活、為精神產品生產和生活提供的服務作支撐。因此,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重視第三產業發展的問題,就成為推進工業化的必要條件。成渝經濟區的現有工業基礎與一、三產業的結合度較低,更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大大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特色農副產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還要大力發展現代第三產業。爭取用10年時間,把三次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17∶44∶39改變為10∶50∶40左右,再用10年時間,改變為6∶44∶50左右。城市化率每年以提高1個多百分點計,20年後達到55%左右。
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各種資源特別是水資源、能源中,在保護環境、防治汙染中推進工業化
成渝經濟區人均資源並不豐富,原材料、能源等消耗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空氣汙染嚴重,有14個城市屬於國家二氧化硫和酸雨雙控區。水汙染遍及長江幹流、支流,沱江汙染已影響到下遊地區居民生活用水的安全。三峽庫區的水汙染狀況令人堪憂。成渝地區必須盡快扭轉資源消耗高、環境汙染重、粗放經營的狀況。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增強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工業化中要堅決停止先汙染、後治理的建設項目,對已造成的汙染必須加大治理和監管力度。工業基地是耗水、耗能大戶,是製造汙染的大戶。成渝經濟區水資源比較豐富,是國家布局高耗水工業的理想區域。但成渝東北部地區缺水很嚴重,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5.著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和產業集群,同時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的有機結合
培育成渝經濟區的主導產業,必須大大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形成若幹大企業集團和有較強集聚效應的產業集群。目前汽車、摩托車、彩電、名酒等集團公司在全國已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規模都較小;有些僅有集團之名而無集團之實;幾大主導產業的集團化組織尚未真正形成。組建大企業集團,要從產業整合入手。包括同一產業企業集中度的整合、上下遊企業的整合、產學研相結合的整合、跨行業企業的整合、構建產業集群的整合。要以產權製度多元化改革為核心,加快大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國防科技企業的改革步伐,積極吸引我國經濟活動中已形成的五種資本: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外國資本、港澳台資本、東部資本參與國企改革。有些企業還要有選擇地引進戰略投資夥伴,對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工作,地方政府要積極把責任承擔起來,為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凡是有條件構成國家基地的產業,都應以中央主導企業控股、中央配套企業和地方企業參股的形式,建立總部設在地方的大型企業集團。目前,核電研究設計、核電設備製造、飛機製造等都已具備了組建大集團公司的條件,地方政府應主動與中央企業和中央管理機關協調,突破分割,促進融合。
6.使城鄉居民分享新型工業化的成果,從新型工業化中得到實惠
工業化是使我國人民日益富裕、逐步實現全麵小康的主渠道。過去用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和城鄉勞動者低收入的辦法進行工業化的原始積累,成渝地區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又用低價征用農民土地、進行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出現不少失地失業農民。農民在工業化中不但沒有得到實惠,反而受到損害。中國是實行土地承包數十年不變(實際是長期不變)的國家,是用法律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國家,根本不允許有失地、失業農民存在。國家根據法律可以征用農民的土地,但必須給農民以足額的補償,安置農民就業,否則,就不許征地。現在一批大型水電站正在成渝經濟區周邊地區展開,每個裝機容量都以百萬千瓦計,投資以數百億計。從已建和正在建設的幾個電站的情況看,搬遷農民隻得到少量失地補償。電站建成後,不但沒有富裕,反而比過去貧困,這對工業化來說是非常有害的事情。我們建議,大型水電建設等項目,除給農民足額的補償外,還應實行農民土地入股政策,使農民直接從新建工業項目運行中逐步獲得土地價格升值的補償。為此,在大型水電站等建設中,要實行“項目建成之日,就是當地農民開始小康之時”的政策,使農民體驗到工業致富的真諦,得到發展工業的實惠。
(四)把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結合起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優勢
“軍工出身”是成渝經濟區不同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點。成渝經濟區的國防科技工業,無論在總量、產業領域、科技含量諸方麵,在全國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線”軍工總量在全國居第一,領域從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軍工電子到常規武器,遍及十大軍工集團。在準備打仗的冷戰時期,成渝經濟區國防科技工業為國家安全和我國的世界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科技強軍時期,成渝經濟區國防科技工業更承擔了重要任務。尤其成渝經濟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一地區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價值。同時,國防科技工業又是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工業支柱,離開國防科技工業,成渝經濟區就失去了分量。成渝經濟區承擔著兩個方麵的任務:一是保軍、強軍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任務;二是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優勢,通過“潛應用”的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兩個方麵互為基礎,互為依托,誰也離不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