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圍生保健
考試要點
①孕前保健;
②孕期保健5
③產時保健;
④產褥期保健及產後訪視;⑤早期新生兒保健;
⑥孕產婦管理;
⑦節育期保健。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圍生期是指圍繞分娩前後一段時間包括產前、產時及產後三個階段。關於圍生期定義,國際上尚無統一標準,常有四種規定,而我國常采用“從孕滿28周或胎兒體重達到或超過l000克至產後一周”這一標準。圍產保健與圍生期保健不同,後者僅為孕滿28周至產後l周,而前者包括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期(孕產婦和胎兒)保健及產褥期(產後42天)保健等係統保健和監護,是較後者層次要高,範圍要廣的綜合保健。
1.孕前保健
生育的最佳年齡為24—29歲,這時期生育能力旺盛,身心發育成熟,此期間懷孕對胎兒較好;季節以夏末秋初為宜,此期內病毒感染發生率較低,蔬菜、瓜果豐富。足月分娩又逢春末夏初,氣候宜人,有利於新生兒適應外界環境。而對於患有慢性職業中毒或近期有過急性中毒女工,均暫時不宜受孕;對接觸可導致生殖損傷的職業因素的男女工人,最好在生育後再做此類作業。
2.孕期保健
(1)孕早期保健(妊娠l2周內)
懷孕後15—55日,是胚胎各器官分化階段。胚胎對各種致畸因子均高度敏感,孕婦避免傷風感冒或傳染性疾病,脫離有害環境,不接觸有害物質,戒煙、忌酒。注意營養平衡合理,避免服藥,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學習孕期及胎教知識,定期上醫院檢查。
(2)孕中期保健(滿12周~27周末)
每月上醫院全麵檢查一次,目的在於監護胎兒的生長發育;要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時間。睡覺多采用左側臥位,加強營養,進食足夠蛋白質、蔬菜、補足鈣和鐵劑以促進胎兒骨骼發育和防止孕期貧血,合理補碘。
(3)孕晚期保健(孕28周至分娩)
在此期間,孕婦應每l~2周去醫院檢查一次,定期檢查可預防i識別妊娠合並症及並發症的發生,必要時做一些輔助檢查,如B超檢查以了解胎兒發育情況、胎盤位置及成熟度、羊水的變化等。
(4)母乳喂養的孕期準備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最適合嬰兒的生理需要和消化功能。母乳的質和量可隨嬰兒的生長和需要而相應改變,並含有多種抗病物質,溫度適宜,不易汙染,是當今任何人工代乳品所不能比擬的。可以說母乳喂養是人類曆史至今喂養嬰兒的最佳方式。所以,孕婦在孕期應學習一些有關母乳喂養的新觀點及哺乳技巧,提倡“早開奶、按需哺乳和母嬰同室”,注意乳房衛生,有乳頭凹陷應經常做向外牽拉乳頭的動作,減輕乳頭凹陷的程度,為產後的母乳喂養做好準備。
(5)孕期心理保健和健康教育
妊娠是妊女生活中的重要階段,孕婦的心理活動比較活躍,心理反應可影響孕婦的健康、胎兒的發育、產程的進展和並發症及合並症的發生或發展。在孕早期,由於孕婦厭惡妊娠或對妊娠異常高興等,前者可致早孕反應嚴重,情緒不穩定、易激動;而後者則嘔吐反應發生少,症狀也輕。孕中期因孕婦對妊娠後的變化產生的適應,此時,孕婦心理狀態楣對穩定。到了孕晚期,孕婦心理活動又變得活躍,表現為對分娩的擔心、焦慮和不安。因此,孕婦除學習一些孕期知識,減輕心理壓力外,醫護人員要做孕婦的貼心人,了解她們的心理,努力避免不良刺激,做好心理預防和治療。
(6)孕期用藥與營養
孕婦用藥對胎嬰兒的影響,於60年代歐洲出現海豹胎悲劇以後,才引起人們的重視。藥物對胎兒、新生兒產生不良影響最主要因素是藥物本身的性質、物質的劑量和用藥持續的時間、用藥途徑,而任何藥物如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均對胎兒有副作用。營養是人體健康的物質基礎。適宜的孕期營養直接關係到胎兒、嬰幼兒、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智力和體力的全麵發展,婦女在妊娠時不僅要維持自身變化時營養的需要,而且要供給胎兒生長發育等需要,並為分娩、產後哺乳做好營養貯備。孕婦若營養不足,不但易引起各種並發症,如貧血、早產、妊高症、產褥感染等,還可以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和體重,故必須引起重視。
(7)影響孕期保健的社會因素及其預防措施
我國孕產婦心理變化易受以下社會因素的影響:
①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的影響,孕婦易擔心胎兒是否健康,有否畸形發生;
②因學業或事業致生育年齡一般偏大,怕難產;
③由於文化素質不高,易猜疑;
④傳統觀念影響,重男輕女,給孕婦帶來思想負擔。
為消除二述因素的影響.除普及孕期知識外,要讓孕婦定期進行產前檢查,選擇適當年齡生育,消除傳統觀念的影響,使每對夫妻都能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
3.產時保健
做好產時保健j使分娩順利完成,是保障母兒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關鍵。產婦的情緒和精神狀況,可直接影響產程的進展。因此,在臨產後應向產婦進行保健指導,消除思想顧慮,產程中醫務人員應精心照顧,在產程的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保健指導;對於高危妊娠,產時采用監護儀監護,對提高產時保健質量有很大幫助。在分娩中要做到防滯產、防感染、防產傷、防出廊L、防窒息,加強對高危孕婦的分娩監護。總產程超過24小時稱為滯產。防滯產是分娩期保健的重要內容,所以.通過嚴密觀察產程,消除產婦對分娩的恐懼感;注意產婦休息以防止疲勞;必要時第二產程助產等以防止滯產發生。
(1)防感染
在分娩過程中,如不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則易引起產褥感染,故應大力推廣新法接生是預防產褥感染的關鍵,必要時應用抗生素等。
(2)防產傷
產傷包括會陰、陰道、子宮頸等裂傷及子宮破裂。產傷易引起產後出血、感染、甚至造成以後的子宮脫垂。為防止產傷應做到定期產前檢查,避免濫用催產素,第二產程時保護好會陰及協助胎頭娩出,避免使用高位或困難的中位產鉗;正確掌握與應用會陰切開術;嚴格掌握陰道手術的適應征,防止第二產程過短或過長;認真觀察產程,提商識別子宮先兆破裂的能力。
(3)防出血
產後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超過500ral。預防產後出血是產科工作中一項重要任務,孕期按時做產前檢查,積極治療各種孕期並發症;正確處理各產程等均可預防出血的發生。
(4)防窒息
新生兒窒息,大多數為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故胎兒宮內窘迫是新生兒窒息甚至死亡的直接原因,及時發現和診斷可能發生慢性胎兒窘迫的各種疾病,加強對高危孕婦的監護,加強分娩期的監護等措施均可預防新生兒窒息的發生。分娩期監護對每個孕產婦都很重要,尤其是高危產婦,方法很多,常用的如產程圖,胎兒電子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