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小腦出血:約占腦出血的l0%,多發生於一側半球的齒狀核部位,發病突然、眩暈、頻繁嘔吐、枕部疼痛,病變側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同側周圍性麵癱,頸項強直等。如病情繼續加重,顱內壓明顯升高,昏迷加深,極易發生枕骨大孔疝死亡。
3.診斷要點
①多有高血壓病史。
②常於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
③發作時常有反複嘔吐、頭痛和血壓升高。
④病情進展迅速,常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和其他神經係統局灶症狀。
⑤有條件可首選CI'或Mill檢查。
⑥腰穿腦脊液多含血和壓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4.鑒別診斷
小量腦出血與腦梗死相似,而重症腦梗死可出現明顯高顱壓症狀甚至腦疝,又與腦出血難以鑒別,此時需靠凹以助診斷。此外,如患者出現意識障礙而局限性神經係統體征不明顯,應注意與可引起意識障礙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性昏迷、尿毒症、急性酒精中素,低血糖、藥物中毒、中毒等鑒別。
5.急性期治療方法
急性期治療總體原則是保持安靜,防止繼續出血,積極抗腦水腫;減低顱內壓,調整血壓改善循環,加強護理,防治並發症。方法有對症治療、外科手術治療。
第三十單元 錐體外係疾病
考試要點
震顫麻痹(帕金森病)
①病因與生化改變;
②臨床表現;
③診斷;
④鑒別診斷;
⑤藥物治療原則。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震顫麻痹(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黑質紋狀體為主的中樞變性疾病,以運動減少、肌張力強直、震顫和體位不穩為主要症狀。
1.病因與生化改變
(1)病因
①年齡老化:帕金森病的發生與年齡有明顯關係,據統計60歲以上人口患病率達1%。但年齡老化絕非本病發生的惟一因素。
②環境危險因素:一係列研究表明,椰(1一甲基4一苯基1,2,3,6一四氫吡啶),一種海洛因類衍生物,注射或長期接觸後,能產生酷似本病的症狀、進行性過程和病理變化。
③遺傳因素:有報告約l5%的帕金森病患者有陽性家庭史,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顯低。
(2)生化變化
本病主要生化改變是酪氨酸羥化酶的減少,至晚期多巴脫羧酶也減少,伴隨著黑質神經元的逐步缺失。黑質一紋狀體係統的多巴胺缺乏導致錐體外係功能失調。
2.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出現平均年齡約55歲,男性略多於女性。起病緩慢,逐漸發展,早期症狀多為震顫或肢體動作不便。具體為:震顫;運動減少;強直;體位不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現象較普遍。
3.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即發病年齡、緩慢發生並逐漸進展的三大主征——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
4.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與諸如感染(腦炎)、中毒(CO)、外傷(頭部外傷)、藥物(吩噻嗪類、丁酰苯類)、腦動脈硬化、其他腦病(Alzheimer病)等各種在所致的症狀和本病類似的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鑒別。
5.藥物治療原則
藥物治療原則:帕金森病尚無特效的病因治療,目前治療均為症狀治療。抗帕金森病藥物應用應個體化,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最適劑量,也不宜突然停藥。應用的藥物有:抗膽堿藥物;金剛烷胺;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左旋多巴和複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JL茶酚一氧一甲基轉移酶(cOMT)抑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