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寶寶壓抑時的行為表現(1 / 1)

很多父母往往都會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標準,來要求自己寶寶,要寶寶們建立起完美的生活和學習的習慣,結果卻恰恰相反,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陷入了完美主義中,他們做事過於謹慎,以致出現不停關門、洗手、反複的校對等,甚至達到不可以自己抑製的強迫行為。

造成寶寶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學習至上的錯誤家庭教育觀念。一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期望過高,將寶寶的學習分數看得過重。父母將他們的這種觀念,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了他們的寶寶,寶寶們就會覺得壓力很重。其次,目前社會成才觀念的誤區,也間接影響了寶寶們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認為隻有學會了各種特長才能成才,否則,就要被父母和其他的小朋友所歧視,迫使寶寶將過多的時間投在那些各種特長學習上,從而忽視了對寶寶的社會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問題也隨之產生等等。此外,學校為了片麵追求升學率也影響了寶寶的心理健康,有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用尖刻挖苦的語言刺激學生,更加重了寶寶的心理負擔。因此,為防止兒童心理疾病的發生,父母應當主動調節好自己的心理期望值。

壓抑時的行為表現

寶寶在感到壓抑時,常常會有一些看上去很焦慮的行為表現,而這些行為表現將有助於導致寶寶自我強迫的行為,所以當寶寶出現這些狀況時,父母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可能是有什麼事情的困擾。不安的睡眠夜晚對寶寶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我們將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寶寶,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很快會感覺到焦慮。如果寶寶表現為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在困擾著他。所以,在寶寶睡覺前,父母和寶寶聊天,給寶寶一個機會讓他說出他的心裏話,很有可能就會改善他的睡眠質量。否則長期下去,寶寶的睡眠問題對於寶寶來說,將會變成一種負擔,之後,他也不得不強迫自己去睡眠。

2.拒絕飲食。如果寶寶們出現厭食的狀況,通常情況下,是由於寶寶的情緒出了問題,父母應當認真對待寶寶的情緒問題。如果父母忽視,就有可能引發寶寶飲食規律上的紊亂。同理時間一長,勢必會導致寶寶不想吃,而父母去強迫寶寶吃的行為。所以,當寶寶不想吃飯時,作為父母此時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去吃飯,而是應當經常變換飯菜的種類,鼓勵寶寶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喜歡吃的飯菜。

3.反複疾病。如果寶寶叫嚷頭痛或肚子痛,但是,又沒有什麼外在的症狀,那麼,他可能就是表現為精神上的緊張。曾經我認識的有一對正在鬧離婚的父母,他們的寶寶就表現得非常的焦慮,他們不斷地去校醫務室為寶寶做檢查,但是寶寶仍說他自己頭痛,結果校醫也束手無策,於是,請心理醫生來會診。心理醫生了解到寶寶家裏的惡劣家庭關係時,終於找到了病因。像這種反複的疾病的狀況,多數是因為家庭裏緊張的關係造成的,所以,父母要盡量給寶寶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家庭環境。

斯波克博士箴言:

每個父母都清楚咿呀學語的寶寶也愛發脾氣,但是,他們的這些行為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寶寶,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欺負或激怒他的寶寶。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與電視上的暴力情結不無關係,但是,寶寶的憤怒更可能源於他心情的壓抑,此時,你應當盡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否則,隻會增加寶寶的壓力。因為寶寶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憂無慮的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