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宋代軍事訓練的特點及效果(1 / 2)

宋代軍事訓練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與發展,它與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軍事技術以及軍隊的傳統、經驗和作戰任務等有密切的聯係,因而宋代軍事訓練相比前後代,具有鮮明特點,在當時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宋代軍事訓練的特點

(一)步兵訓練專業化

古代戰爭中,騎兵以其快速、機動、靈活、迅猛等優勢,一直是曆代王朝軍備建設的重點。西漢武帝和盛唐時期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軍事成就,與其騎兵優勢密不可分。而宋代由於在騎兵建設上受到種種製約,陸軍一直以步兵為主,訓練也是以步兵訓練作為重心。

步兵麵對騎兵快速攻擊,很容易被衝散戰鬥隊形,所以必須在遠距離就給予騎兵大規模殺傷,因而弓弩訓練在宋代冷兵器訓練中占據絕對優勢。北宋初期弓弩訓練以鬥力作為主要內容,所以宋太宗年間有“挽弓有及一石五鬥者,矢二十發而綽有餘力”。但經過實戰檢驗後,這種訓練方式有些華而不實,因而又逐步形成與準確性相結合的訓練方法。之後宋金戰爭中,宋人認識到金兵弓弩鬥力雖不強勁,但專以準確性傷人。南宋加以借鑒,將步兵弓弩訓練重心轉移到考核距靶遠近、中靶箭數以及入靶深淺等相結合的更具實戰針對性的訓練。

因此宋代對步兵掌控弓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逐漸形成弓弩手專練弓弩,槍刀手專練槍刀的訓練特點。雖然也曾經下令弓弩手同樣訓練短兵器,但更多的是弓弩訓練中被定為最末等者兼習槍、刀等兵器,優秀者依舊專練弓弩。而且如神臂弓等一類機械弩都需要士兵有更強的操控能力,士兵必須達到一定訓練要求,往往都是弓弩訓練中優等士兵才能勝任。宋孝宗年間曾經命令禁軍隻訓練弓弩,其他技藝概不學習。士兵訓練專業化更強,對武器熟悉程度更高,以便其將武器威力盡可能發揮到極致。

步兵隊形自先秦時起就是“少者在前,長者在後”,“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這種總的訓練原則不會變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朝有很大不同。唐代步兵列隊,先弩手、次弓手、次槍刀手,弓弩攻擊結束後,弓弩手放下弓弩,拿起隨身攜帶的短兵器,與後續部隊共同與敵近身格鬥。弓弩手不但練習弓弩,還要熟悉短兵器,隨時準備進行格鬥,但是宋代發生了較大變化。

北宋步兵陣形訓練中,弩手、弓手依鼓聲指揮,完成各自作戰任務後,退回陣內,近身格鬥由另外一隊士兵進行。《武經總要》在“步兵習四變圖”已經講到槍刀在前,弓弩在後的編排次序。南宋將這種變化體現在實戰中,陣內以槍手在前,弓手居中,弩手居後,編排也並非一隊弩手、一隊弓手、一隊槍刀手、再一隊弩手這樣周而複始編隊,而是各自單獨編陣,如此弓弩手可以集中力量,給敵最大殺傷。遠距離攻擊時,槍手、弓手坐地,弩手放箭;再近,弓手起立,如弩手放箭;近戰則槍手衝鋒,這樣既可以保護弓弩手,同時可將其作為預備隊,增加了有生力量。采用此法,弩手攻擊範圍可至200餘步,弓手達80步;而唐代弩手攻擊範圍是150步,弓手60步。在完全冷兵器的狀態下,宋代步兵殺傷力更為驚人。

這種編隊訓練方式雖然隻是士兵次序的變化,但提高了各種武器殺傷力,而且避免了因為前軍弓弩手退回陣內造成的混亂,不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弓弩手在陣內又可以從容應付敵人騎兵等機動部隊的突襲。

宋代陸軍以步兵為主,就決定宋代軍事訓練必須重視、加強步兵訓練,長期與騎兵作戰,宋軍裝備了部分新式武器,又需要步兵分工更明確,專業化更強,盡可能熟練掌握專業裝備。這是兩宋與騎兵作戰總結出來的訓練經驗,是其軍事訓練的一大特色。

(二)“以步製騎”的陣法訓練

中國古代陣法訓練一般以方、直、圓、銳、曲等為主,每一種陣的戰鬥作用不同。李靖講:“方、圓、曲、直、銳,實因地形使然。凡軍不素習此五者,安可以臨敵乎?兵,詭道也,故強名五行焉。文之以術數相生相克之義,其實兵形象水,因地製流,此其旨也。”譬如圓陣利於防守,曲陣利於衝鋒。宋代陣法訓練中雖然也有方、圓、直等名稱,但都是方陣的變體,體現的是“以步製騎”核心思想。

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一個大方陣,陣內又布三個步兵方陣為中軍陣,左右前後翼騎兵隻是承擔警戒和掩護任務。這種方陣以防禦騎兵衝擊為主要目的,規模龐大,估計在實戰中采用不易,隻是在訓練中應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