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熟悉了指揮號令後,也要同步兵一樣進行戰術訓練,首先布陣、立信號、宣布訓練中注意事項,然後聽角聲,第一聲代表準備進入戰鬥狀態,第二聲響,士兵備好武器,第三聲後,緊接戰鼓聲,兩軍至教場中央廝殺。“第一通角聲絕,斂兵作隊。第二通角聲絕,旗矟皆捺,解幡。第三通角聲絕,旗矟盡舉而亞,左右廂擊鼓聲動,兩廂齊叫急行,進至中央土河,便唱何何,交戰。”之後右軍聽鉦聲回到駐紮地點,左軍相同。右軍追擊左軍至第二道土梁,聽鉦聲退至中央,此時左軍又追擊右軍至中央,雙方再次於此廝殺,聽鉦聲結束。“少時,右廂鉦聲動,右廂引退至本立處;左廂鉦動,左廂引退至本立處。其右廂逐至左廂第二土河;右廂鉦聲動,右廂即引退至中央土河;其左廂人還,逐至中心土河。左右廂即引退,擊鼓齊唱何何,更交戰。少時畢,左右廂擊鉦,鉦聲動,即各退還本立處。”聽角聲偃旗息鼓,視旗語至中央彙合,然後依照來時次序歸營。“聽角聲第一通絕,卷旌旗幡,攝箭弛弓。第二通絕,諸旗稍一時盡舉,簇作隊。第三通絕,各引散退本立處。視五方旗及信旗,從南作兩隊,相對直出向前,至教場中央相合。雙旗續五方旗及鼓角,即歸,並如來次。”
任何一種軍事訓練都是為戰爭服務的,宋代一直沒有建設起來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騎兵訓練,包括“騎兵習五變法”,都是參照步兵訓練方式,非常機械,完全喪失了騎兵機動性的特點。而遼金以“圍獵”方式訓練出來的騎兵,長於兩翼包抄,避免正麵衝突中消耗過多實力:
軍馬單行,每騎相去五七步,接續不絕,兩頭相望,常及一二十裏,候放圍盡,阿固達上馬,去後隊一二裏,立認旗行,兩翼騎兵視旗進趨。凡野獸自內赴外者,四圍得迎射,自外赴內者,須主將先射。凡圍如箕掌,徐進約三四十裏,近可宿之處,即兩稍合圍漸促,須臾,作二三十匝,野獸迸走,或射、或擊,盡斃之。阿固達複設皮坐,撒火炙啖,或生臠,飲酒一兩杯,騎散止宿。阿固達嚐言:“我國中最樂無如打圍。”其行軍布陣,大概出此。
因此相較步兵訓練,宋代的騎兵訓練相對比較薄弱,戰術也不豐富,這些都是當時作戰任務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