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軍”放棄了做無用功,開始了圈地運動穩定一方,為馬上開始的春耕做裝備。
穀如山、顧準等等心裏安定,因為他們得到了家主的命令,不許餓死一個老百姓。
手頭糧食不夠不要緊,南通州儲備了足四十萬石從南洋進口的大米,現在已經裝船運往湖廣,一百噸以下的船舶可以直接把糧食送達襄陽。
船運南陽排水量低於三十噸的平地內河船舶完全能夠做到,有了水路運進糧食、運出難民,成本比使用獨輪車、馬車運輸便宜八成,還少了許多辛苦。
這兩年趙坤、穀如山、顧準等等組織屯墾起到了效果,他們駐地都做到了確保糧食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結餘一部分餘糧,加起來的數量也有四五十萬石。
現在已經是二月份,平均一個成年饑民有一石糧食足以熬到秋收。
以內地“紅旗軍”的實力和預計能夠到手的田畝數量,安置一二百萬流民耕種完全不成問題。
奪回襄陽、南陽等等城池拿下這片區域後,由於被流寇裹挾走了幾十萬人,現存的老百姓不超過八十萬人。
以後襄陽將要成為趙坤的大本營,望川堡的事務由已經在荊州工作了三年多的旗衛頭子蕭逢陽接管。
那裏是江心洲上的一座堅固的城池,有幾百正兵和兩三千衛所軍駐守,在正北方四百幾十裏的襄陽被“紅旗軍”牢牢控製的情況下,被攻擊到的可能性基本上沒有。
唐王回到了南陽後,看到了一片焦土,看到了嗷嗷待哺的饑民遍地,知道不解決這些人的生計,不趕緊組織春耕,這些人都會餓死或者變成流寇。
他無心追擊流寇,急急忙忙應對燃眉之急,他還要尋找到家人的遺骸入土為安,還要操辦喪事,真的比較忙。
安民、練兵的事情當然是石昆山主抓,采取的方式跟“紅旗軍”如出一轍,其實唐王的人馬中,主要軍官有一半是旗衛或者就是從“紅旗軍”中借調。
估摸著一年半載過後,唐王嫡係就跟“紅旗軍”相差無幾,他們聽從唐王調遣的同時更加會注重跟家主的軍令是否背道而馳。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石昆山會采取溝通的辦法爭取讓唐王改變主意,如果唐王一意孤行,那麼他就會尷尬了,因為這支軍隊會不聽調遣。
顧準、穀如山、裴元武不久後就會率領人馬各回駐地,新兵太多、新接納的勞役更加多,加強訓練爭取使得年底達到正兵標準的麾下倍增。
崇禎十年三月初,征虜大將巡視了正在忙春耕的山西、宣大十幾個州縣後經過居庸關前往虎穴城。
宣大總督楊嗣昌被崇禎留在京師,新官上任的宣大總督是陳新甲,此人審時度勢還行,到任後沒有如何出格行為,也積極號召官吏搶農時爭取多增加植麵積。
朝廷的人事調整一直都在進行中,有時候全無章法,更多時候是崇禎派出太監到地方上指手畫腳。
為此惹怒了不少士大夫,諫言太監幹政的大臣真的不少,可惜崇禎越來越不信任文官武將,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比較熟悉的無鳥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