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人喊馬嘶(1 / 2)

訓練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臨戰之時的傷亡率眾所周知。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不是口頭上,已經深入人心,軍民們都在軍歌聲中加強訓練一個個揮汗如雨。

崇禎十年二月初,中原大地春寒料峭,通往南陽的官道上人喊馬嘶。

那是雄軍和已經壯大到了六千人馬的唐王部、發展到了接近兩萬人馬的“紅旗軍”趙坤、顧準、裴元武、穀如山部殺回來了。

流寇擅長破壞,他們不需要任何已經奪取的城池。

高迎祥、張獻忠等等已經在襄陽、南陽這片區域蹂躪了四十,簡直是掘地三尺,所有能夠發現的金銀財寶和糧食、牲口都被他們搶了。

得知盧閻王和“紅魔”一路殺來人馬超過四萬,他們哪裏肯留下拚命再次開始了流竄作案。

黃漢知道存在大量饑餓的難民就無法剿滅流寇。

分析旗衛總結的河南情報後,能夠預知流寇不會選擇跟雄軍和“紅旗軍”硬碰硬。

盧象升和唐王收複失地應該是彈指一揮間,消滅流寇肯定是遙遙無期。

“紅旗軍”不會傻兮兮地跟在流寇屁股後麵武裝大遊行,還是采取收複一地就得把這方百姓從即將餓死的邊緣拉回來的一貫方針。

襄陽、南陽這片區域應該是河南相對富庶的地方,地肥水美,如果不遭遇兵災應對自然災害好的能力比其他地方好多了。

長江水係中最大支流漢水迂回在江漢平原,直通襄陽。

這段水路完全可以通航一百噸以下的平底江船,由襄陽往東北方向的南陽有唐白河聯通,有一百餘裏水路也可以通航排水量低於三十噸的內河船舶。

古代運輸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就是船運,也就是因為這一點,黃漢一旦有了立足之地和資本之時就不遺餘力發展造船業。

七八年的發展,侵吞、搶劫、建造,黃漢不僅僅擁有了大量用於跑海貿的商船、戰船。

還擁有了成百上千艘適用於長江、漢江以及具備通航能力的內河航運的貨船、客船、炮艇。

黃漢下達命令給趙坤、顧準等等將領,特意從親衛營中選拔了三百少年提拔為軍官,這些少年軍官將要擔任基層軍官和鎮撫官,加強內地“紅旗軍”的組織架構。

之所以挑好苗子加入親衛營,是因為黃漢把這幾千人當做後備軍官培養,相當於後世的軍官教導隊。

放出三百基層軍官,給予錢糧武器,六個月後,這些年輕人就會帶出一萬正規軍。

一旦收複襄陽、南陽以及附近的城池,“紅旗軍”就賴在此地不走了,接下來會救濟難民,圈無主土地屯墾,首當其衝就是侵占襄王以及他這一脈郡王的封地。

唐王本來就是個有擔當的人,現在家逢變故更加不會在意那些封地,“紅旗軍”牽頭組織難民屯墾圈了屬於唐王家的田地應該不會遭遇抵製。

況且“紅旗軍”種王爺或者地主官僚的地,都是按照跟潞王、周王簽訂的租種協議的標準交租交國稅,沒有改變土地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