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造、黃義率領船隊跑長崎之時已經聯絡到了母港在五島列島的李旦兒子李國助部,兩軍已經聯手搗毀一個海盜老巢,繳獲真金白銀若幹、繳獲戰船商船幾十艘。
見識到了龍武水師的船堅炮猛,親眼看到了水師陸戰隊的攻堅能力,李國助已然決定向大明投誠,宣誓為征虜大將軍效忠。
黃四方收繳到手的貴金屬價值已經突破兩千萬兩白銀,隨著不斷深入,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得到的田畝已經超過五百萬畝。
晉商闊綽,也都是土財主,這個時代的商人賺了錢無一例外都是選擇置辦田產,大晉商擁有良田萬頃真不是誇張。
明末的土地矛盾不僅僅存在於官吏強取豪奪,也跟這些商人大量購買、吞並良田不無關係。
建奴、流寇雙重禍害導致山西人口銳減,再加上黃漢接受一部分送去遼南為占領朝鮮做裝備,這裏的土地產出應該能夠養活現有人口。
黃漢沒收了晉商和接受晉商賄賂參與走私、成為保護傘的文官武將的私田和糧食不會上交朝廷。
糧食用作安置戰爭難民,田畝直接算作軍產安排衛所軍家以軍屯的模式耕種。
原則上采取一戶五十畝進行分配,“紅旗軍”既然染指山西,那麼就把事情做圓滿了,即便撤兵也要留下一部分人馬震懾宵。
至少要讓安民屯田的效果體現,讓幾百萬接受“紅旗軍”管理的軍民能夠到手明年秋的收成,讓這些人體會到收獲的快樂。
唯有這樣做了,才能夠確認這些山西、宣大軍民暫時不會往流寇轉變,才會使得這些人真心認可“紅旗軍”。
永平府“紅旗軍”體係的屯民早就接到了一開春就大量育苗的指令。
不僅僅要使得馬鈴薯和甘薯的秧苗能夠滿足體係內的需要,還要為山西備足三百萬畝的秧苗。
黃漢從來不搞攤派,走市場經濟。下達的命令是約定育苗量,然後以收購的形式進行,育苗的屯民多付出了勞動不僅僅不可能吃虧,還應該能夠多賺些銀子。
這個時代北方兩畝土地的收成都不足以使得一個成年男子吃得飽,但是種植一畝馬鈴薯就完全能夠養活兩個成年男子。
春在山西大力推廣新農作物勢在必行,最起碼把自己打奸商、搞貪官獲得的一半田畝種上馬鈴薯。
人口少了一部分,種了馬鈴薯、甘薯、玉蜀黍能夠使得糧食畝產大幅度提高,到了明年秋解決饑餓不成問題。
“紅旗軍”抓了幾萬人,組織了幾萬明軍重新訓練,幾乎把山西的地方官都扣下了,簡直是鬧得翻地覆,朝廷難道不過問?
黃漢有備而來,把山西通往京師的關隘都控製住了,靠“紅旗軍”提供糧食才能夠活命的老百姓超過三百萬。
這個人數還在增加中,那是因為上山、入林躲避戰火的老百姓得知建奴、韃子退了陸陸續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