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著衝陣的外藩韃子對建奴沒有一絲忠誠度,建奴對他們也沒有一點點感情,帶著他們打劫大明也是要收取一半以上繳獲作為孝敬。
這些蒙古人跟著建奴能夠撈到好處就會提高忠誠度,要是好處沒有還隨時有可能丟命,這些人會毫不猶豫選擇逃之夭夭,建奴膽敢阻攔,韃子就敢揮舞蒙古彎刀砍殺。
五千外藩韃子是迫於建奴淫威在不情不願的情況下發動衝鋒,人人都很消極一直保持慢跑狀態拖延時間,都想看一看漢軍衝陣的效果。
如果漢軍突入,他們就會加速衝上去參與掩殺擴大戰果,分些功勞。
如果漢軍被打得哀鴻一片,韃子們就會直接走斜線避開“紅旗軍”陣列往東逃火速脫離戰場,然後往北疾馳一直逃回老家。
讓韃子意想不到的是漢軍沒有衝擊“紅旗軍”返身來衝擊他們的隊列。
這些韃子也屬於建奴驅使的炮灰,明白漢軍這是臨陣倒戈。
蒙古人本來就不看好今的會戰,現在更加不看好,見漢軍發動了反衝鋒沒有一個韃子願意拚命,都選擇脫離。
發生的變化太快,在後麵率領三千正紅旗人馬跑的瓦克達部來不及反應,轉眼間就被發現情況不妙掉頭逃跑的蒙古輕騎兵衝亂了陣腳。
列陣前進的“紅旗軍”騎兵分左右翼壓陣,一直保持慢跑,黃漢見吳襄部如約反水,而且率先率領倒戈人馬往韃子那裏衝鋒大喜過望。
中軍打出旗語發布騎兵突襲命令,兩萬“紅旗軍”騎兵立刻撲了上去。
結陣如牆的“紅旗軍”騎兵都拉下麵甲更加顯得冷酷,兩萬人馬形成的鋼鐵洪流氣場很足,讓在後陣觀望的多爾袞、多鐸感到壓抑。
他們一直用千裏鏡在密切注視戰況,本來就沒有打贏這一仗的信心,見局勢糟糕如斯那肯耽誤時間,立刻下達全軍往北撤退的命令。
多爾袞倆兄弟其實有實力跟“紅旗軍”騎兵一決雌雄,但是他倆知道騎兵即便打贏了也無法避免朔州城被“紅旗軍”步兵奪取,最後大清軍還是以失敗收場。
他們不肯消耗嫡係人馬僅僅是為了拚掉一部分“紅旗軍”騎兵,選擇避戰。
“紅旗軍”騎兵開始衝殺,步兵落在後麵,火炮無法轟擊,黃漢還真擔心多爾袞不計得失跟騎兵血戰,如果拿下朔州城打敗兩白旗使得騎兵損失過半,這就是慘勝如敗。
訓練出一個自生銃手花費有限,有半年時間足以,訓練出戰鬥技能不亞於韃子的騎兵沒有三五年苦練根本無法成軍。
在山西損失過多騎兵,接下來的爭奪朝鮮、平定遼東的一係列戰鬥都會變成擊潰清軍,難以給予大規模殺傷。
很明顯清軍不想打開始逃跑,“紅旗軍”注定又打了便宜仗,損失收獲大已經能夠預見,至於是不是跑了八旗主力黃漢根本不考慮。
騎兵想跑,而且是訓練有素的建奴、韃子騎兵幾萬開始奔逃,沒有摩托化部隊和機槍掃射,憑借一兩萬騎兵去圍追堵截太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