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偏頭關是被裏應外合巧取,關城沒有遭受破壞,防禦功能健全,增強了清軍固守的信心。
誰知楊大年見關城完好也不準備使用野戰炮發射實心彈造成大破壞,而是選擇米尼槍精準射擊外加一磅弗朗機炮散彈打擊,配合步兵刀盾手蟻附攻城。
楊大年很自信,相信在三千杆米尼槍射擊下,刀盾手登城之時傷亡可控。
實戰表明確實如此,妄圖堅守的清軍被傾瀉的彈雨當場打死、打傷幾百,連在城頭指揮負隅頑抗的達爾漢都遭受重創,胳膊被散彈打斷了。
幾個親兵冒死把由於失血過多而昏厥的主子達爾漢拖下城頭,失去指揮的清軍都一窩蜂尋戰馬往北門而去。
當刀盾手攀爬雲梯登城之時,城頭居然沒有一個有戰鬥力的韃子和建奴,隻有幾十個身受重傷奄奄一息的傷兵在哀嚎。
半個時辰不到,五千“紅旗軍”騎兵就在張揚、袁思明率領下穿過偏頭關往北追殺清軍敗兵。
與此同時楊大年、黃峰指揮步兵肅清殘敵,收集繳獲安頓解救的漢民、甄別混入老百姓中的旗丁和包衣奴才。
被清軍俘虜的一千餘明軍被解救,其中有幾十個諂媚建奴的武官被兵丁們指認,七個投降後參與殺戮漢民的武官被楊大年梟首示眾。
一座完好的關城到手,裏麵的糧食不算上“紅旗軍”獨輪車上裝載的隨軍給養,足夠五萬人馬吃四個月有餘。
楊大年和黃峰看過這裏的地形後,認為有三個千總步兵加上原明軍和民壯四千人守衛關城足以。
出關掩殺的張揚和袁思明率領的騎兵都擁有雙馬,當倉皇出逃的清軍被截下了幾百。
傷重無法騎馬的達爾漢沒有能夠跑掉,發現被圍之時命令親兵分得拔什庫捅了他一刀子得到了解脫。
張揚和袁思明都是膽大心細的將領,一直擔任“紅旗軍”騎兵指揮官,他們知道奔逃清軍的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窮追不舍,居然在大草原上過了一夜。
“紅旗軍”騎士第二起大早再追效果杠杠的,韃子、建奴沒想到如今的明軍這麼牛逼,居然沒有在夜裏回營,大意了。
他們被尋著馬蹄踐踏過的雪地跟蹤追擊而來的張揚和桑羽打了個運動包圍戰,五百餘清軍被打死,足一千匹戰馬成為了繳獲。
第三下午,張揚、袁思明才率領麾下回到偏頭關,他們收獲巨大,不僅僅斬殺韃子建奴一千掛零,繳獲了接近兩千匹戰馬,還得到了接近二十萬兩白銀的貴金屬。
由此可見,在大明劫掠了半年,平均每個韃子和建奴都擁有了一二百兩白銀計的貴金屬隨身攜帶,從偏頭關出逃的清軍絕大多數都挑選了黃金和珠寶,導致張揚和袁思明樂得合不攏嘴。
“紅旗軍”不私分繳獲,但是不表示得到繳獲的將士們白忙一場,這些都會記錄功勳值,以後將士們的升職、賞銀、晉級等等都得看功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