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奪取偏頭關(1 / 2)

軍民們更加認可“紅旗軍”,因為自從這彪人馬殺到寧武關附近,兵丁們就吃到了三餐。

雖然為了節約糧食,每依舊采取定量供應的模式,但是兵丁們已經得到八成飽,還吃到了炊餅、馬肉和從來沒嚐過的美味海魚罐頭。

老百姓依舊是兩餐,但已經不是一碗雜糧糊糊而已,除了喝稀的還有了幹貨,每保證有一個足三兩重的雜糧餅下肚。

憨子有糧食、有人馬還有具備攻擊性的強大武力,自然而然成為了寧武關的號令發布者,而且命令都能夠較好的執行。

如今的寧武關和陽方堡眾誌成城,清軍要來這裏打攻防戰,集中所有搶掠大明的人馬都保證讓他們铩羽而歸。

三路人馬中奔襲目標最遠的是楊大年集團,因為他們的出發地雁門關到達偏頭關足有四五百裏。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地處黃河入晉南流的轉彎處,為曆代兵家爭奪重地,因東仰西伏而得名。

這裏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關城周長七裏,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均建有甕城。

由於有黃河險的便利,偏頭關所控製的長城沒有完全修建,黃河懸崖險作為屏障甚至於比城牆更加有防禦效果。

但是最怕數九寒冬黃河千裏冰封,前幾年流寇之所以用不著奪取潼關就可以從山西、陝西殺到河南就是利用了冰凍的黃河河道。

駐紮在偏頭關的清軍守將是和碩額駙達爾漢,他是崇德皇帝的妹夫,鑲黃旗固山額真,手裏有八旗子弟兵一千餘、蒙古輕騎兵不足三千、旗丁和包衣奴才有七八百。

六月底達爾漢利用麾下蒙古人化妝成買馬的商隊巧取偏頭關,沒有發生殘酷的攻防戰,一半大明守軍潰逃,一千餘被堵在關城內成為了俘虜。

由於清兵的襲擊太突然,導致關內的商賈、老百姓兩萬餘沒有做出反應就變成了戰利品。

這裏作為一個邊貿口岸擁有的財富不少,達爾漢收集到了不少金銀財寶和糧食。

雁門關到偏頭關四百餘裏,有官道相連,但是得繞過朔州城,因此出擊的楊大年、張揚、袁思明、黃峰四營人馬沒有分兵齊頭並進,一路上隻發生了幾次規模遭遇戰斬殺清軍二三百。

大軍趕到之時花了足五,達爾漢得到的命令是守住這個外長城重要關隘,明知道“紅旗軍”殺來也沒有選擇棄關而走。

因為偏頭關距離歸化城已經不足五百裏,是奴酋預留的撤退通道。

偏頭關是抵禦遊牧民族入侵漢家領土的第一道長城關隘,防禦力可圈可點,但是布防重點都是防止敵軍從外往裏打,現如今完全不一樣,“紅旗軍”是從內線往外線攻擊。

雖然關城厚達四步有餘高度超過四丈,但是在密集的炮火和米尼槍襲擊下城頭清軍根本無法進行有效防禦。

達爾漢原本準備依托關城固守,他堅信崇德皇帝不可能任由“紅旗軍”堵了大清軍的退路,隻要堅持住,很快就會等來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