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步炮攻堅(2 / 2)

他們心存幻想,不想刺激明軍在破城後趕盡殺絕,因此沒敢進行大屠殺,陽方堡內有五六千漢民被解救。

清軍也沒敢烈火焚城,“紅旗軍”得以繳獲了不少物資,其中有糧食一萬五千餘石。

憨子投桃報李,俘獲的四百餘清軍也全部留下了他們的性命。

然後壞壞的桑羽釋放了二百餘清兵傷員,明確告知這些人,之所以得到“紅旗軍”寬恕,是因為他們沒有屠殺陽方堡內裹挾的幾千漢民。

留下這些傷員還得給他們提供救治,何不如放歸?

這些人基本上失去了戰鬥力,回去後也難堪大用,但是會有不少清軍通過他們的口得知“紅旗軍”也可以不趕盡殺絕,隻要清軍不刻意屠城,“紅旗軍”也接受投降。

這其實就是黃漢在出兵前組織把總以上級軍官學習之時的講話內容。

為了防止建奴臨死一擊造成傷亡加大,更加防止失去希望的清兵在絕望中進行報複性屠殺使得漢民人口損失不可估量。

因此規定了政治攻勢和軍事攻勢並舉的方針政策,接受清軍投降,不采取以前一殺了之的做派。

反正僅僅是留下這些人一條命而已,以後驅使他們成勞作為“紅旗軍”創造財富,遠渡重洋殖民之時還可以帶上這些人成為第一批移民去屯墾、修建堡壘。

往往建立一個新領地,最先來到的人最艱苦,因為從無到有是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先行者的付出,哪有城池、港口、倉庫和良田?

奪下陽方堡,收獲不少,駐防的三千清兵這半年搶劫的金銀財寶和糧食都便宜了“紅旗軍”,財物和貴金屬的總價值已經超過三十萬兩白銀。

由於是奪城戰,建奴、韃子的戰馬損失有限,明軍繳獲到手三千餘匹,其中中上等戰馬超過兩千。

寧武關的人馬沒有撈到軍功,一直跟著“紅旗軍”打雜,但是這些人沒有怨言,因為寧武關糧食緊張早就執行了配給,一隻有兩頓七八成飽。

跟著“紅旗軍”打仗,不需要他們衝鋒陷陣,隻需要他們做後勤,每都能夠吃三餐,而且連續三都有馬肉管飽吃,沒有人不願意。

拿下陽方堡的第二,解救的漢民和附近發現的漢民以及二百餘韃子、建奴俘虜在幾百“紅旗軍”工兵指揮下修複長城,王肇坤帶來的寧武關軍民一萬餘也在不遺餘力幹活兒。

由於王肇坤態度好,憨子瞧著順眼,奪取陽方堡的捷報還是讓他看著辦。

攤上了如此好事,王肇坤知道自己馬上會升官了至於怎麼個升法還不得而知,連升三級也是有可能的。

王肇坤當然更加賣力,他決定依舊跟著“紅旗軍”,保不準還會分潤到更加大的功勞。

楊大郎用不著爭權奪利,兩戰過後,寧武關的文官武將和監軍太監全部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