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殺來了(1 / 2)

教育很重要,提高升鬥民的認識,拓寬他們的視野自然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荊州府的不少家庭加入“紅旗軍”體係,家中有一個男丁在農閑時節參與集訓不僅僅練就殺敵技能,還能夠感覺到集體的力量。

手裏握著白蠟杆長槍,由於經常聽“紅旗軍”宣傳隊員和鎮撫官講課,開始讀書、識字、學習的升鬥民懂得了自尊自愛。

他們再也不會逆來順受,村子裏參與“紅旗軍”集訓的青壯年多著呢,衙役、胥吏真的不敢放肆。

趙坤麾下有“紅旗軍”正兵五個千總,有訓練時間超過一年的鄉勇一萬五千人,這段時間荊州沿江一百裏內沒有出現過大股流寇聚集。

現在趙坤不斷出擊,也在不遺餘力收集戰馬、挽馬,他爭取組建一支兩千騎規模的騎兵隊伍,這樣才能夠做到把那些妄圖接近荊州地區的股流寇殲滅,而不是擊潰。

安慶府“紅旗軍”染指時間僅僅一年而已,轉正的鄉勇不多,主將裴元武麾下的“紅旗軍”正兵隻有五個把總一千八百人馬,其中有騎兵三百六十,還有訓練中的鄉勇有三千。

由於這裏讀書人比例高,羅名士管理的宣傳隊人數倒是發展得很快,現在有足兩個百總,包括羅名士在內都在苦練自生銃射擊。

內地駐防的“紅旗軍”將領手裏騎兵最多的是穀如山。

他如今擁有兩個千總騎兵,都能夠擁有雙馬騎乘,基本上是一匹中上等戰馬、一匹挽馬或者下等戰馬混搭。

穀如山還有兩個千總火槍手,一個千總冷兵器步兵,一個把總炮兵。

潁州、霍邱縣等等州縣被流寇禍害得太狠,太多衣食無著的老百姓被轉運去了遼西走廊屯墾。

故土難離的百姓人人自危,都自覺自願接受“紅旗軍”訓練,這裏有農閑時集訓的鄉勇高達兩萬。

穀如山來到潁州後已經跟流寇交手七八次,甚至於幹掉了草上飛、上山虎幾個七十二營裏有名號的大頭目,這當然歸功於有騎兵奔襲的好處。

也是由於擁有奔襲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環,導致能夠襲擊到流寇馬隊能夠繳獲到戰馬、挽馬壯大騎兵隊伍。

潁州地界眾誌成城,每家每戶都跟流寇不共戴。

又有穀如山不斷出擊殺散七十二營的隊伍在流寇中有了一些威名,現在流寇繞著這裏走,基本上不肯往潁州流竄。

一年內多次混戰,直接影響了收成,潁州這一帶即便種了玉蜀黍、馬鈴薯和甘薯也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崇禎九年初春緊急調運了三十萬石糧食才遏製住了易子而食的大饑荒。

河南被流寇、建奴輪番禍害更加民不聊生,更多難民湧入南直隸江北地區。

穀如山一直在布置麾下引導難民前往安慶、海州進行轉運,還好有“紅旗軍”運進糧食、運出難民,曆史上百萬人餓死的慘劇沒有上演。

由於今年保全了四百餘萬畝田地完成了秋收,其中有一半屬於“紅旗軍”組織的屯墾,穀如山得到了馬鈴薯、玉蜀黍、甘薯以及一部分麥子和雜糧,總量達到一百餘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