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鞭長莫及(2 / 2)

黃漢現在要給五萬將士們發餉,還要貼補七萬山海關、薊鎮、寧遠三個總兵官下轄人馬的最少五成糧餉,還有高達六萬衛所軍的裝備和補助費需要用銀子。

一年所費需要軍餉不低於三百八十萬兩雪花銀,需要糧食九十萬石左右。

還好海貿外加打流寇、打後金軍這兩年收入不錯,體係內各行各業的營收也好於預期,稅收幾乎是每年倍增,完全能夠支撐得起。

良性循環的好處立竿見影,體係內人口達到二百餘萬,有三十幾萬戶,人均擁有土地五畝。

平均三個家庭就有一戶有兄弟、子侄是“紅旗軍”正兵。

這個家庭不僅僅從屯墾或者做工得到足以養家糊口的收入,每年還會多出三五十兩銀子軍餉、軍功賞的收入,經濟條件可見一斑。

體係內購買力強大故而商業繁榮,這又創造出大量的工作機會,三產得到了良好發展。

黃漢在京師主導“崇禎大字典”的編纂收獲了好大名聲,許多原本針鋒相對的禦史、給事中紛紛偃旗息鼓,因為這些人擔心被讀書人罵得臭不可聞。

無他,東平侯出巨資編書意在惠及普之下的讀書人,此時給東平侯潑髒水,豈不是公然挑戰整個士林。

況且自從來到京師,黃漢放棄了兵權安心做個逍遙侯爺,成教書育人做學問,此時還跟有大功於國家的東平侯對著幹難道是得了失心瘋?

貌似編纂“崇禎大字典”大大改善了黃漢跟文官集團的關係。

如文震孟、溫體仁、錢士升、張鳳翼、侯詢、薛國觀、劉宇亮、孔貞運等等大員都經常來怡春院看看進度,慰問在忙碌的士大夫、仕子們。

這些身居要職的文官來怡春院都無一例外會留下吃飯,都會跟東平侯南海北聊一聊,目的自然是增進了解。

年底,崇禎特意派遣王承恩、曹化淳來看望東平侯,給了不少賞賜,皇帝的態度群臣都明白了,知道東平侯隻要不再領兵,榮華富貴和恩寵那是少不了。

曹化淳這段時間憂心忡忡,潛伏在錦州的錦衣衛傳回情報,言辭灼灼祖大壽準備獻錦州投降建奴,監軍高起潛已經認了奴酋為新主子。

如此大事曹化淳哪敢擅專,立刻回稟皇帝,可是崇禎先是眉頭緊鎖,接下來又是長籲短歎一番,沒有給予指示,貌似皇帝束手無策。

也難怪,鞭長莫及啊!調祖大壽回京師已經頒旨三次,人家置若罔聞。

派兵去圍剿?派誰去?誰敢去?朝廷也騰不出手派幾萬人馬去圍困錦州。

況且祖大壽既然是叛國投敵,那麼建奴豈肯坐視大明人馬來錦州平叛?

最後變成錦州的祖家軍聯合後金軍打來到錦州平叛的明軍,恐怕有超過十萬人馬也未必能夠吃得消被祖家軍和建奴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