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被“紅旗軍”庇護的農民、屯民有兩萬幾千戶人口超過十五萬,他們種地數量達到一百萬畝,今年馬鈴薯的畝產達到中等水平,以明朝接近六百克的市斤計算接近七百斤的畝產。
馬鈴薯播種麵積有四十萬畝,產量意味著足能夠養活五十萬人,外加五十萬畝麥子、十萬畝甘薯的收成,黃漢收入一半入庫足能夠做到發動超過三十萬人來疏浚河道。
供給挑河的民工吃飯用不著進行深加工,直接煮馬鈴薯和甘薯,渴了,甜甜的甘薯茶隨便喝,結算勞動報酬之時可以選領銀子、銅錢或者馬鈴薯、甘薯。
給糧食和銀子發動大量老百姓挑河幾百上千裏,“紅旗軍”帶來的政治影響非同可。
黃漢沒有把皇帝扔到一邊,更加沒有沽名釣譽的意圖,這樣的惠民工程乃是國家大事當然要皇帝下恩旨。
秋收還正在進行中,經過估算能夠判斷出有多少可以支配的糧食之時,為了搶時間的黃漢就上奏朝廷,請求陛下發動老百姓挑河。
“紅旗軍”牽頭,即將用就地屯田結餘的糧食發動疏浚漳河、衛河、南運河的浩大工程,為期接近三個月,具體何時結束要看氣溫的變化。
黃漢在奏疏中描繪了遭遇流寇過境地區滿目瘡痍饑民比比皆是的現狀,指出老百姓極有可能餓則思變,言明以工代賑增加老百姓糧食保有量的巨大好處。
強調在閣老徐光啟大力支持下種植馬鈴薯和甘薯起到了奇效,收獲了不少糧食,但是不能白送糧食給任何人,發動大工程給饑民提供用勞動換食物的工作機會,朝廷、百姓雙雙收益。
黃漢在謀劃以工代賑,而且準備把這個政績讓給皇帝,確實是一著妙琪,因為這段時間大明朝堂上波詭雲譎,諸多矛頭指向東平侯。
迫於東平侯權勢、迫於“紅旗軍”的武力,不得不選擇低頭拿了銀子簽訂十年土地租種協議的大地主不見得都忍氣吞聲,太多有後台的地主展開報複。
短短四個月,彈劾東平侯跋扈奪人田產甚至於侵害藩王、郡王利益的奏疏堆了有一尺高。
人心不足就是如此!不少地主瞧見了侯家莊那一帶的莊稼長勢喜人,能夠預計到收獲不會差了,如今的糧食價格居高不下,這些收獲就意味著是往年兩倍甚至於更多的雪花銀。
七月份和八月初,彈劾東平侯的奏疏達到了峰值,那是認為自己吃了大虧的地主急眼了。
皇帝沒有聽信一麵之詞,派出東廠和錦衣衛查實,發現東平侯確實有利用權勢侵占他人祖田的行為。
但是事出有因,那些田畝大多數因為被流寇禍害而撂荒,東平侯及時組織流民,采取不管是誰的田地先種上莊稼再,用以確保今年有收成。
如此做派有待商榷,屬於別人的田產在沒有得到主人許可的情況下東平侯擅自派人耕種,如果人人如此豈不是沒有了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