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長們實力相差無幾,就不能完成兼並,也就不能完成大發展,就不可能擁有控弦成千上萬導致尾大不掉成為漢民族的心腹大患。
當然,要得大草原長治久安還需接納一部分願意為大明效力的蒙古人,讓“親明派”頭領獲得好處,讓陽奉陰違的酋長失去權力。
有了“親明派”通風報信,使得“紅旗軍”能夠及時把握動態,再有對於鐵器、糧食、貿易的控製,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製度,控製住燕山不成問題。
在燕山橫行足一百,秋季攻勢宣告落幕,“紅旗軍”傷亡將士不到三百人。
這個數量跟行軍之時翻山越嶺發生事故出現的傷亡數量差不多,由於衣服厚實,短兵相接的戰士都頂盔摜甲,因此死亡率不高,目前損失不超過二百人。
大軍回師之時帶上了許多前來服役的各部落控弦人,這些人情緒還不錯,因為黃漢不讓他們白忙,給予他們最基本的待遇,並且預發了半年糧餉讓這些人留給了家。
這些來服役的韃子從十二月開始計算月餉,每個月給六錢銀子五鬥雜糧,現在三兩六錢銀子和三石雜糧已經預付。
如此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彰顯為明軍效力,他們的家眷會立刻得到溫飽。
劫掠喀喇沁左翼的過冬聚居區,把三四萬韃子的口糧和生活必需品都繳獲了,足夠發放跟隨服役的韃子幾千石雜糧。
繳獲的糧食總量超過兩萬石,給予一些部落補貼幾千石糧食後還有一萬石結餘。
就地處理了一萬幾千石糧食和幾大千羊羔、種羊、馬駒、牛犢、幼驢大大減少了運輸量,省得解救的漢民和俘獲的韃子婦女套上所有的大車也滿足不了運力。
還好“紅旗軍”帶來的獨輪車很多,回師之時一輛輛都是滿載。
一千餘青壯年韃子沒想到被逼無奈跟著明軍還會領到糧餉,更加沒想到明軍大大方方預發半年,本來被明軍看上不得已離開家人的青壯年簡直是因禍得福。
韃子很貧窮,糧食從來都是不夠吃,他們的部落被大部落欺負和剝削更加窮,餓肚子的不知凡幾。
明軍要求十六歲到三十歲的青壯年服役不是由得酋長委派,而是根據記錄的戶口檔案再讓他們列隊接受現場選拔。
韃子不知道明軍是何用意,被選中的青壯年一個個垂頭喪氣,沒選中的一半人暗叫僥幸。
誰知明軍太壞了,接下來才宣告跟著服役的控弦人有糧餉還預發半年,白花花的銀子拿到手上,六麻袋三石雜糧堆在麵前,大悲大喜的韃子有一半人繃不住,哭得稀裏嘩啦。
不僅如此,“紅旗軍”宣傳隊和鎮撫官還廣而告之,六個月後會從服役的青壯年之中再次選拔態度端正弓馬嫻熟之人成為實習正兵,屆時軍餉翻倍會擁有鋼鐵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