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運糧(1 / 2)

大明跑倭國航線的二號福船普遍的載重量也就在二百到三百五十噸之間,黃漢用於商貿的老閘船排水量也跟二號福船差不離。

少有能夠裝運超過四百噸貨物,以二百噸左右的載重計算也就是裝載兩千三百石精米,四百噸計算就是四千六百石。

一石精米的差價即便高達一兩銀子這生意也不能做,跑海貿一趟才弄兩三千兩銀子的毛利還不夠給鄭芝龍的買路錢呢,豈不是要虧死?

況且損耗、到港後的卸貨力錢、從港口運去京師銷售的運費都不是數目。

販賣糧食沒有過硬的後台還得花銀子給上上下下打點,因為不摘下走私、夾帶的帽子,隨時都有被官府查扣法辦的可能性。

黃漢大規模運糧根本不怕誰來查夾帶,遼海現在乃是旅順口氺營一家獨大,也無需太過在意運輸成本,因為賣給倭國大量產品,其中瓷器、鐵器比較笨重,運輸時需要太多噸位。

返航時購買倭國的銅錠、鉛、硫磺、硝石等等資源根本不能滿足船隊過剩的運力,因此往回帶精米可以不計算運輸成本。

這個時代都是使用風力驅動,屬於可以無償使用的動力,又不存在後世的船上載重大了會多消耗柴油增加運輸成本。

緊靠虎穴城港口已經修建了一百個桶式糧倉,金州、旅順口、狼窩堡、寧遠、覺華島都在修建新糧庫,今年不會少於一百個筒式糧倉交付使用。

每一個筒倉都能夠儲存五千石以上的糧食,這樣的新式倉儲能夠較好的減少損耗,從底部出糧使得糧食的保存期放大了一倍有餘。

這些糧庫的建設都緊靠海港,短駁之時都有推車給力夫免費使用,免得他們扛著麻袋運糧的距離太長降低工作效率。

入庫的力錢不低但是還能夠承受,畢竟給沒有技術隻有一身蠻力的壯勞力提供了收入不錯的工作崗位。

因此黃漢運糧食回去不會虧本還能夠贏取社會效益,這不是主要的,而是因為大明多了一石糧食,最起碼能夠救活一個漢人。

其實在最困難的時候,不定一石大米熬十鍋粥能夠讓一千人不至於在第二死去都大有可能。

一個麵臨餓死的壯漢得到兩碗粥救命能夠活下來,不定以後得到“紅旗軍”分配的五十畝田地,每年能夠貢獻出超過二十五石糧食,這些糧食又能夠救活多少漢人?

竭盡所能往回帶糧食是黃漢的主要目的之一,他已經在測算運力。國與國的貿易計量單位很重要,石這個體積單位折算出倭國精米一石一百五十三明朝的市斤,換算成後世的九十二公斤。

德川家能夠籌集的二十五萬石倭國精米換算成噸位就是兩萬三千噸足,運走這些糧食就得一百艘載貨噸位超過二百噸的福船。

三十萬兩銀子買到手的銅錠是五百一十萬斤達到三千零三十噸左右,一百四十幾艘商船、戰船都扔下壓艙石換上銅錠後就搞定,因為一艘船上壓艙石的重量十幾二十噸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