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崇禎一開始及其看中的東林黨人表現太差,大明國力每況愈下,還不如閹黨當道之時,皇帝如夢初醒,魏忠賢時期的太監監軍製度在文武大臣一片反對聲中再次粉墨登場。
崇禎和司禮監諸位都知道遼南一直是黃漢在主持大局,可是接下來去了順巡撫劉之綸,圍金州的人馬又是東江鎮占大多數,那裏還有禦馬監大太監和錦衣衛同知,指揮權該給誰是個難事。
黃漢用兵讓人放心,皇帝內心裏是希望黃漢能夠有始有終把金州攻防戰打好,可他是武將而且太年輕,皇帝沒法明確遼南的文官武將服從他指揮。
雖然同樣年輕的皇帝從來不認為年齡跟本領有密切的關係,但是袞袞諸公大多數是胡子一大把的家夥,他們嘴裏脫口而出的就是諸如“年少輕狂、少不更事、乳臭未幹”之類。
如果崇禎下達聖旨明確遼南文武和三四萬軍民都服從黃漢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調遣,恐怕會掀起軒然大波。
劉之綸乃是封疆大吏足以領導遼南文武,可惜他是在金州已經被“紅旗軍”、東江鎮人馬合作團團包圍的情況下才到達戰場。
此時下旨給予劉之綸統兵作戰的權限有摘桃子的嫌疑,恐怕難以服眾,不定一開始就參與的方正化和李若璉就不會服氣。
現在好了,在遼南參戰的幾十文官武將主動寫了奏疏要求明確指揮權。
眾口一詞請求由劉之綸擔任主將,方正化擔任總監軍,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又合法,皇帝當然很高興。
皇帝高興,內閣支持,聖旨自然下達得很快。
劉之綸以順巡撫督師遼南,下轄薊鎮、東江鎮,方正化監軍薊鎮、東江鎮、登萊,李若璉監軍薊鎮、成全監軍東江鎮、太監吳直監軍登萊。
金聲擔任正五品兵備道負責遼南戰事,鄭孝文被委任為從五品兵備道副使負責“紅旗軍”的糧餉、人馬調派,高有謀實授正六品遼南囤糧通判。
由於黃漢很上道,皇帝喜歡,因此再次給予封賞,也沒什麼大不了,就是給了一些賞賜,給了鄭秀娥一品誥命,蔭一子為錦衣衛千戶世襲。
這是因為黃漢和一群在遼南的文官武將奏疏上得及時,晚上幾效果就沒有這麼好了,因為那時張春在遼東全軍覆沒的噩耗由邱禾嘉、孫承宗奏報朝廷,引起一片恐慌。
本來其樂融融的氣氛被遼東兵敗的噩耗破壞得一幹二淨,接到奏疏的皇帝當場就把龍書案一腳踢倒,上麵的奏疏、文房四寶、茶杯、茶盞散了一地,禦書房裏一片狼藉。
偏師在遼南捷報頻傳,主力在遼東全軍覆沒,張春、吳襄、宋偉該死,邱禾嘉該殺,孫承宗?算了,讓他回家頤養年吧!
吳襄居然還有個如此英勇的兒子?家有孝子不絕其祀,吳襄、宋偉待罪留職以觀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