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成竹在胸(1 / 2)

每次大戰打響之前,紅歹是都要會盟蒙古人並且強調軍紀,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崇禎四年八月一日,紅歹是設筵款待前來參戰的蒙古諸部台吉。

在酒酣耳熱之時,奴酋很嚴肅地告誡他們不可殺俘虜,盡可能接受投降,如果誰敢違令,阿敏的結局就是前車之鑒。

第二後金軍並兵分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係。

紅歹是親自率大軍經黑山、廣寧從正麵壓向大淩河城。

此時的大淩河城中人口比曆史上少了一萬五千,糧食多了五千石,保守估計能夠堅持四個月,如果早做出長期堅守的準備,即刻殺馬恐怕能夠堅持半年以上。

黃漢本來是給孫承宗找不痛快,也是想著大淩河城修不成。

誰知出現了意外,老而彌堅的孫承宗不僅僅堅持己見去修了,而且比曆史上完成得更加好。

貌似紅歹是要去肯硬骨頭,擁有太子太保、左都督榮勳的何可綱乃是一位忠臣良將,在戰友都堅持不下去了,紛紛準備投降建奴之時毅然決然以死報國就可見一斑。

祖大壽這子也是一代名將,祖家在遼東為將者不知凡幾,他們守城的水平不含糊,在餓不死的情況下跟後金軍對峙一年半載恐怕不成問題。

問題是後金軍集結五萬人馬在大淩河城,真的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攻防戰會消耗大量錢糧會誤了明年的春耕,後金本來就難以為繼的糧食供應鏈會不會斷裂?

紅歹是的既定戰術是圍點打援,來到大淩河城的著重點就是一個“圍”字。

他命八旗將士和征發的勞役環大淩河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明軍萬萬沒料到金兵會出此狠招,他們從城上向下觀望,隻見:“逆奴圍大淩河城,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計最狡矣。”

紅歹是這子簡直是無師自通,居然把一戰、二戰時期交戰雙方使用的壕塹戰提前用上了。

這時祖大壽以下一萬五千將士沒有誰想著投降,因為阿敏殺大明降軍、降將的故事被黃漢組建的建奴暴行控訴團到處宣講。

雖然報告團沒有去遼東巡回演講,但是關寧軍全體都聽其他人複敘了投降的文官老爺白養粹、張養初被阿敏剁下已經留了金錢鼠尾的腦袋,他們的夫人、妾和所有的女眷是如何被先奸後殺。

再加上老奴時期肆意屠戮遼民,這些關寧軍十有八九都和建奴有血仇,在沒有逼到死亡邊緣,肯主動投降建奴的幾乎沒有。

建奴剛剛開始挖掘戰壕之時不是很順利,祖大壽、何可綱不時率領騎兵衝出大淩河城亂砍亂射一通後折返跑,建奴和韃子騎兵蜂擁而至之時關寧軍早就逃入城池。

城頭的明軍炮手發現後金軍進入火炮射程,紅夷大炮即刻打響,追得太靠近的後金軍吃了不少虧。

見關寧軍頻繁出擊,紅歹是也沒什麼好辦法,唯有命令征調的阿哈和旗丁們日夜趕工使勁兒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