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撥的大明戰船和補給船都需要大修,原本船塢裏失業的工匠又獲得了工作,而且工錢多了三成。
他們立刻投入到為“紅旗軍”保養戰船的工作中。
與此同時,黃漢親自指揮鐵匠大師傅鍛接鋼鐵龍骨。
“虎穴”城裏已經居住了許多招募的造船工匠,黃漢還請師傅徐光啟從大明造船技術最精湛的龍江船廠挖來了幾戶大工匠。
科學家徐光啟是大明技術流的泰鬥,又是萬人之上幾人之下的閣老,有他不遺餘力寫信指使門生故吏尋找手藝好的匠戶,辦理調動手續支持‘紅旗軍’大發展合情合理又合法。
大明的總兵官、參將、衛指揮使等等將領自己造武器、生產火藥不違法,造炮也不被製止,當年薊鎮戚家軍的武器大多數都是自造,他們還不斷研究新產品。
也是因為連聖子都對“紅旗軍”寄予厚望,默許徐光啟給黃漢搞物資、搞人手,因此這段時間黃漢網羅了不少人才。
這個時代要造出好船,堅船,首當其衝就是獲得優質木材來製造龍骨,往往這樣的巨木可遇不可求,加工周期還得幾年才行。
因為剛剛砍下的大樹根本不能緊接著進行加工,必須讓大樹徹底死了自然風幹後才能深加工,加工成型還不能使用,還要一遍一遍上桐油陰幹,所以周期長達幾年。
而黃漢造船的主龍骨不采用木材,不僅僅是因為費時費力,還因為然出品的木材質量沒法統一,要得到好材料完全靠運氣。
準備工業化大生產的黃漢怎麼能憑借運氣把握船舶的質量?因此主龍骨和肋骨都是鍛鋼打製後鍍錫防腐。
為了循序漸進,黃漢沒有直接開金手指建造風帆船舶的終結者“飛剪式帆船”,投入生產的是工藝簡單,性價比高的老閘船也就是滿清時期的“紅單船”。
這種船型裝載量大,比傳統中國帆船速度快,比西式帆船操作更加容易,乃是中國硬帆結合西洋軟帆的混搭,屬於中西結合的典型產品。
最有競爭力的就是造價便宜,投入運營時使用的水手少了一半,增加了運力,節約了大量成本。
但是這種船型都是中型船舶,普遍噸位在一百至五百噸之間,黃漢知道這樣的船型比二號、三號福船的建造簡單多了,手底下曾經建造過福船的工匠完全能夠勝任。
因此他一下子投入生產十五艘,其中排水量五百噸裝載量達到三百餘噸的有七艘,排水量三四百噸的八艘。
水營現有的船舶進船塢維修保養,水手們沒有放假,他們被組織起來讀書、識字、學軍紀,學習期間軍餉照樣足額發放。
水手、炮手們上了岸每訓練學習吃三餐拿到足額軍餉,本來萎靡不振的五百餘人現在一個個精神抖擻。水手、炮手大多數是老弱根本不打緊。
黃漢又沒指望他們去跟敵人殊死搏鬥,他需要的是這些人的航海經驗。
經過不斷找水手們交流,黃漢認識了許多在水師服役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老水兵,這些人大多數去過日本,有些人甚至去過呂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