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蜂王漿
蜂王漿是5~15日齡工蜂舌腺和上顎腺所分泌的乳白色或淡黃色液體,又稱蜂皇漿、王漿、蜂乳。蜂王漿對人類具有極強的營養保健功能和醫療作用。
對蜂王漿的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Takenaka在1982—1984年間研究了蜂王漿中的水溶性蛋白質、多肽、癸烯酸及其他化學成分;Ivanov等(1980)分析了保加利亞不同地區的蜂王漿成分和性質;Takenaka等(1982)分析了中國、中國台灣省和日本的蜂王漿化學組成;Krol等分析了不同品種蜜蜂王漿中的蛋白質組分(1981)和蜂王漿中的氨基酸成分(1982);Benfenati等(1985)測定了意大利不同地區的蜂王漿中礦物質的含量;Lercker等(1982)分析了意大利5個地區的蜂王漿化學成分的差異。
Watanabe等對蜂王漿進行發酵或酶處理,以分解過敏原,獲得一種不含過敏原的蜂王漿製備物;日本JRJ株式會社將蜂王漿製成耐酸溶片劑,既不破壞蜂王漿的營養價值,又方便服用,吸收效果還好。
4. 蜂膠
蜂膠是蜜蜂獻給人類的一種最獨特、最神奇的天然物質,被稱為“紫色黃金”。歐洲稱蜂膠為“神奇的藥物”、“上帝的恩賜”,亞洲稱其為“天外之物”、“現代萬能藥”、“本世紀最偉大的天然藥物”等。
自1910年Kustenmacher從蜂膠中鑒定出肉桂醇和肉桂酸後,已在北溫帶地區的蜂膠中共鑒定出300多種化合物。在蜂膠的藥效作用上,國外學者進行的大量實驗證明,蜂膠對細菌、真菌、病原、線蟲有殺滅或抑製作用,包括幼蟲芽孢杆菌、枯草杆菌、杆狀菌、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杆菌、鏈球菌、鏈黴菌、發麵酵母、大腸杆菌、沙門氏菌、112種厭氧菌品係、賈第鞭毛蟲Lambia、擬杆菌、克氏杆菌等細菌、白假絲酵母、黑曲黴、灰葡萄孢黴、蜜蜂球囊菌、6種人類傳染的真菌等真菌、皰疹、馬鈴薯病毒、流行性感冒、新城疫等病毒以及蛔蟲等(胡福良,1998)。同時,蜂膠(巴西蜂膠和中國蜂膠)還被證明作為食品原料是安全的。
最近的藥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肝損傷、癌症(肝癌、艾氏腹水癌、大腸癌、宮頸癌、鼻咽癌等)、胃潰瘍、高血壓等方麵。實驗證明,蜂膠的抗癌組分主要是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山柰素、高良薑素、芹菜素、木樨草素、蜜橘黃素和福橘黃素)、咖啡酸苯乙酯、萘的衍生物、Artepillin C。
國外用於藥品和食品的蜂膠,基本上可分為醇溶和水溶兩種。日本采用硼高分子電解質法提取蜂膠,得到的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活性。蜂膠或蜂膠提取物在醫藥上用作抗過敏、抗輻射、抗腫瘤、治療潰瘍、支氣管炎和麻醉劑、牙齒護理、刺激免疫反應、降低血壓、鎮靜作用、防治胃潰瘍、形成並維持血清葡萄糖、增強毛細管功能、黏膜炎血管舒張藥(蜂膠軟膏)、醫用植皮保存劑等,關節內注射水提取物可治療幼年變形性骨軟骨炎。
5. 蜂蠟
古時候,人們用蜂蠟製造蠟燭,公元230年時,埃及人就將蜂蠟用於繪畫。蜂蠟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如製革、造紙、油漆、牙齒模型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蜂蠟主要用於製造戰備物品,如封存庫房的黏帶、器械的防水層、蜜蠟電線、滑車、帆布等。目前,人們將蜂蠟用於化妝品,作為口紅、胭脂的基質,另外還用來製作防凍油。園藝學家用蜂蠟做果樹的接木蠟和黏著劑。
6. 蜂蛹
蜂蛹也稱蜂胚、蜂仔,有雄蜂蛹和工蜂蛹兩種,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理成分。Hawk等將蜜蜂幼蟲、蛹和牛肉、牛奶、雞蛋、魚肝油的營養成分進行了比較,發現蜜蜂幼蟲、蛹的蛋白質含量略低於牛肉,高於牛奶,與雞蛋的含量接近,脂肪的含量與牛奶、牛肉接近而大大低於雞蛋,而維生素A的含量雖低於魚肝油卻遠遠超過其他3種食品的含量。
非洲和美洲等許多民族早就食用蜂蛹代補;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開發利用蜂蛹較早,把蜂蛹製成蜂仔罐頭、蟲蛹餅幹及各種蜂蛹菜肴;羅馬尼亞把蜂蛹製成“蜂胚P克”、“蜂胚普樂靈”、“蜂蟲生精靈”等產品;許多國家在餅幹、點心等食品的配方中加入了蜜蜂幼蟲和蛹。
7.蜂毒
蜂毒是蜜蜂在自然界自衛的武器,貯存於毒囊中,通過毒腺從螫刺進入敵人體內。蜂毒易溶於水和酸,不溶於有機溶劑,活性易受強酸、強堿、高溫、陽光直射和輻射線的影響。蜂毒由多肽、酶類、生物胺、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物質組成。